208社会 科学战线
·
1 9 97
年
6
期
·
军事学研究
“
载敢干戈
,
载真弓矢
”。
敢
、
囊都说的是把兵器收藏起来
,
但不是毁掉
。
曹操 引用 此意
,
当
然不是 主张
“敢兵”,
因为当时的曹操想的是打天 下
、
坐天 下
,“设
使国家无有孤
,
不知当几
人称王
”
( 《让县自明本志令) } )
,
他不可能有敢兵
、
息兵 之想
。
因此
,
我们宜从两个 角度去探
讨曹操的本意
:
第一
,
它表明了曹操的战争观
。
曹操所说的
“
敢
”,
并非
“刀
枪入库
”、“
马放
南山
”,
以示不再战争
,
而是储藏兵器
,
以备战争
。
这同
“
载敢干戈
”,
立 足点完全 不 同
,
一
则重在息兵
,
一则重 在备 战
。
也就 是说
,
曹操在这里所强调的是自己的观 点
,
即穷兵默武不
对
,
但必须作 好战争 的准 备
,
如值不得已而用兵
,
不至失于无备
;
第二
,
它隐喻曹操自己一
生 征战
,
皆如圣人意
,
实属不得已而 为之
。
这一 点
,
绝 非臆测
,
曹操 屡屡 用兵
,
东征吕布
,
北
战袁绍
,
南御 孙权
,
西讨 马超
,
战前无不 特意表现 出一 种不得已而为之 的情绪
。
这种 言论和
情绪
,
固然有 其本身的道理
,
但 实际上也 是策略上的需要
。
这里
,
曹操暗示人们应该从战争
的 历史作用的角度 去认识他的一切战争行 为
。
二
、
先计而后动
《孙子兵法》十三篇
,
以
《计篇》为首
。
曹操由此受到很大启发
。
他为
《计篇》作题注说
:
“
计者
,
选将
、
量敌
、
度地
、
料卒
、
远近
、
险易
,
计于庙堂也
。”
这里所说的
“计”,
是预计
、
预谋
、
预先计算之意
;
所说的
“庙堂”
,
通常指朝廷或朝廷议事的地方
,
如太庙
、
明堂等
。
这
里泛 指一切议论军政大事的高级决策部 门
。
行军用师
,
先计于庙堂
,
强调 的是战争必须有计
划
,
有预案分析
,
而不是 盲目的
。
也就 是
“
欲攻敌
,
必先谋
”
(《谋攻 篇》注)
。
曹操 这种预
先全面谋划 而后行 动的见解
,
是对孙子 思想 的恰 当 阐述与发挥
,
既得孙 子之意
,
又表现 了他
自己的军事思想
。
因而 此论颇得历代兵 家好评
。
杜牧肯定曹操
“计于庙堂”
的思想
,
指出
:
于
庙堂 之上
,
先以彼我之事计算优劣
,
然 后定胜 负
;
胜负既定
,
然后兴师 动众
。
宋人张预则进
一步阐释并发挥了曹操之说
。
张预说
:“管子
日
:‘计先
定于内
,
而后兵出境
。
夕
故用兵之道
,
以计为首 也
。
或曰
:
兵贵临地制宜
,
曹公谓计于庙堂者
,
何也?
日
:
将之贤愚
,
敌之强 弱
,
地
之远近
,
兵之 多寡
,
安得不先计?及乎两军相临
,
变动相应
,
则在于将之所裁
,
非可以喻度
也
。
”
可见
,
兵家对于自管子 及孙子以至曹操用兵先计的思想大都是赞赏的
、
肯定的
。
至于先
计些什么
,
各家理 解不一
。
《孙子兵 法
·
计篇》开篇 明义说
:
兵者
,
国之大事
,
死生之地
,
存亡之道
,
不 可不察也
。
故经之以王事
,
校之以计
,
而
索其情
:
一曰道
,
二曰天
,
三曰地
,
四曰将
,
五曰法
。
道者
,
令民与上同意也
,
故可以
与之死
,
可以与之生
,
而不畏危
;
天者
,
阴阳
、
寒 署
、
时制也
;
地者
,
远近
、
险 易
、
广
抵
死生也
,
将者
,
智
·
信
、
与
勇
、
严也
;
法者
,
曲直
、
官道
、
主用也
·
凡此五者
,
将
莫不闻
,
知 之者胜
,
不知者不胜
。
故 校之以计
,
而索其情
,
曰
:
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
地孰 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类
。
《孙子》五事七计
,
实属 用兵之 要
,
是兵家主客观相统一的纲领性意见
。
曹操作为中国历
史上的军事家
,
第一个揭示 了
《孙子》五事七计
。
曹操认为
,
先计的目的就是求得彼我之情
,
经 之以五事
,
即道
、
天
、
地
、
将
、
法
;
校之以七计
,
即双方之主
、
将
、
天地
、
法令
、
兵众
、
士
卒
、
赏罚
。
曹操甚得 五事七计之本及其对于战争胜负的重 要作 用
,
他的解 释甚至 比后人的解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