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军事 思想 十题
21 9
七
、
力避多方面作战
曹操没有说过集中力量打击主要敌人的话
,
但从他的著作和军事实践中完全能够证明他
具有这种思想
。
曹操注
《孙子
·
谋攻篇》说
:“欲攻
敌
,
必先谋
。”
谋些什么呢
?
曹操接受并发展了孙武
的思想
。
对 于
《孙子》说的
“凡用 兵之法,
全 国为上
,
破 国次之
”
及
“不战
而屈 人之兵
,
善
之善者也
”,
曹操根据 自己的经验和理解在战术上给予具体化
,
指出
“兴师深入
长驱
,
距其城
郭
,
绝其内外
,
敌举国来服为上
,
以兵击破
,
败而得之
,
其次也
。”
他同孙武一样
,
特别欣赏
“未
战而敌 自屈 服
”
的战争结局
,
主张
“上 兵伐谋,
其次伐交
,
其次伐兵
,
其下攻城
”,
即以
挫败敌人的战略计谋为上策
,
其次是挫败敌人的外交
,
再次是进攻敌人的军队
,
下策是攻城
。
曹操认为
“敌始有谋,
伐之易也
”
(即不待敌人谋划完善
,
就 发起进 攻容易成功)
;
“
敌国已收
其外粮城守
,
攻之为下攻也
”
(即攻打已坚壁固垒城守的敌人最得不偿失)
。
他尤其反对义气
用事
,
盲目攻城
,
指出
“将
忿不待攻城器
,
而使士卒缘城而上
,
如蚁 之缘墙
,
杀伤士卒也
。”
那么什么是最好的用 兵之 法呢?曹操在
《谋攻篇》注 中特别就 集 中兵力打击敌人的 问题发 展
了
《孙子》的思想
。
《孙子》说
:“用兵 之法,
十则 围之
,
五则攻 之
,
倍则分之
,
敌则能战之
,
少则能逃之
,
不若则能避之
。
”
曹操接受 了这样的 思想
,
但他反 对死 搬教条
,
指 出
,
“以十敌
一
,
则 围之
,
是将智勇等而兵利钝均也
。
若 主弱客强
,
操所以倍兵围下邱 生擒吕布也
。
”
意谓
“十则围之”
云云是指双方将帅的能力和武器准备完全相等的情况下说的
,
如果双方强 弱不一
样
,
则 就不能搬用教条了
。
他用自己
“倍兵 围下郑生擒吕布”
为例说明 了问题
。
同时
,
他就
力量对比的其他不同情况
,
历述了自己的具体战术
。
他认为
,
如 果
“
以五敌一
”
,
那么就应该
“三术
为正
,
二术为奇
”
即以五分之三的力量正面 应敌
,
五分之 二的力量从旁策 应
,
出奇以制
胜
。
如果
“
以二敌一
”,
那么就应该
“一术为正
,
一术为奇
”
。
如果
“
己与敌人众等
”
,
那么善
者
“尤当设伏奇
以胜之
”。
曹操指出了几种不可与敌硬战的情况
,
一是我方 兵 力少于对方
,
则
“
高壁坚垒
,
勿与战
也
”
;
二 是自己的力量不如对方强
,
则应
“引兵避之”,
因 为
“小
不能当大
”。
曹操的用 兵实践表明
,
他极其重 视集中力量打击一方敌人
,
而 竭力避免多方面作战
。
曹
操一生多征战
,
其中大的战役概若十余
。
凡属重大的战争
,
他总是有计划
、
有目的而且有效
地避免多方面作战
。
比如
:
南征张绣
,
他是在袁绍北战公孙攒
,
袁术
、
吕布割据徐淮而不睦
和刘备新败于 吕布的情况下进行的
。
这次战争虽曾失利
,
但那是由于其他原因
,
就其战机来
说是完全合适的
。
东征袁术
,
他是抓住了袁术的偕越称帝而被天下目为大逆的机会
,
先是挑
拨袁术与吕布的关系
,
使其相互攻战
,
削弱其力 量
,
然后再以诏书拜孙策为骑都尉
,
袭爵乌
程 侯
,
领 会稽太 守
,
把孙策 安抚 下来
,
令其 牵制或出击 袁术
,
最后亲征 而败 之
。
征战吕布
,
他
依然 是利 用袁绍远击公孙攒之机
,
并乘张绣
、
刘表新破
“势不
敢动
”
和袁术已无大 的战斗 力
的时机发兵的
,
使吕布众叛亲离
,
授首于 白门楼
。
官渡战袁绍
,
虽属被动应战
,
但他确实已
作了多方面的准备
,
其中最重要的是 西抚 马超
、
韩遂的策略已经获得成功
,
并且收抚了张绣
,
中立 了刘表
,
解除了多方 应敌之虑
。
官渡之战期间
,
刘备叛依袁绍
,
曹操曾有过分兵击刘备
之举
,
那 是他看准 了袁绍
“性迟而多疑
,
来必不速
”
、
刘备
“新将绍兵
,
未能得其 用
”
,
可以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