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辈子忠于汉室,反对 “名为汉相,实为汉贼” 的曹
操,立志要 “复兴汉室”,重振大汉声威。听说献帝
为曹丕所害,他竟 “痛哭终日,下令百官挂孝,遥望
设祭” 。虽然他在百官的拥戴下勉强即位做了皇
帝,但他不改国号,完全以东汉的继承者自居。因
此,刘备的即位为帝与曹丕的篡汉自立性质完全不
同,可谓合情、 合理、 合法,有利于人心向汉,稳定天
下。可是对于蜀汉之亡作者的态度却完全不同,虽
有叹息之意,却无惋惜之情,原因就在于作者认为
后主刘禅是昏庸之主,他宠信宦官黄皓,祸国殃民,
只知贪图享乐,全无江山社稷之心。当刘禅亡国后
赴洛阳向司马昭表示 “乐不思蜀” 时,作者不禁引后
人之诗叹息道:“追欢作乐笑颜开,不念危亡半点
哀。快乐异乡忘故国,方知后主是庸才。 ”(第一百
一十九回)这种茺淫昏庸的君王自是完成不了复兴
汉室、 统一天下的大业的,蜀汉之亡也就势所必然
了。与此相反,作者对率领曹魏大军亡蜀、 定蜀的
邓艾倒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敬佩之情,并在邓艾被谗
遇害后引诗叹道:“自幼能筹画,多谋善用兵。凝眸
知地理,仰面识天文。马到山根断,兵来石径分。
功成身被害,魂绕汉江云。 ”(同前回)作者其所以肯
定邓艾,是他认为邓艾的亡蜀、 定蜀为以后司马炎
的以晋代魏、 削平吴国,结束魏、 蜀、 吴三国鼎立的
局面,重新统一全国铺平了道路。
从传统观念看,司马炎的以晋代魏同曹丕的以
魏代汉并无两样,实质都是借尧、 舜禅让故事来掩
盖以臣逼君、 谋朝篡位的背逆之行。然而作者对二
者的态度却完全不同,虽然在叙述司马炎以晋禅魏
的过程中也写到黄门侍郎张节因反对此举而被乱
瓜打死的惨剧,但总个禅让过程却是按部就班,有
条不紊的进行,并未出现曹丕篡汉时上天示警的现
象。作者还引后人之诗评论说:“魏吞汉室晋吞曹,
天道循环不可逃。张节可怜忠国死,一拳怎障泰山
高。 ”(第一百一十九回)前两句是说西晋灭曹同曹
魏的禅汉一样都是一种循环往复、 因果报应的天
命。后两句虽然称颂了张节为忠于曹魏而死的壮
烈之行,但却明确表达了西晋灭魏乃是历史的必
然,个人是无法抵挡的。在作者看来没有西晋的灭
魏也就没有后来的西晋灭吴、 全国统一的局面,因
此这是社会走向统一的必经之路。
至于西晋灭吴,小说更是把它写成吊民伐罪之
举。东吴的孙皓以残暴嗜杀著称,是中国历史上少
见的暴君。正因孙皓的残暴统治使得吴国内部分
崩离析,民怨沸腾,于是当西晋大军水陆并进征讨
东吴时,也就势如破竹,“所到之处,无不克胜”,“军
民不战而降”(第一百二十回)。这不仅表明孙皓的
暴政已使民心尽失,同时也表明西晋的统一顺应了
天心民意,故作者引中唐诗人刘禹锡 《西塞山怀古》
感叹道:“西晋(他本作 ‘王氵 睿’)楼船下益州,金陵王
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旗(他本作
‘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 足见作者同刘
禹锡一样对三国归晋,四海一家是感到无比欣
喜的。
由上可见,作者写历史分合也好,写王朝兴亡
也罢,都贯穿了一个中心意思,即分裂是暂时的,统
一是必然趋势,不管天下如何大乱,终归都要走向
统一,故全书起于统一的东汉王朝,结于西晋的统
一。因此,小说的主旨即在于通过叙述从东汉末年
到西晋统一这一过程中的历史分合、 王朝兴替揭示
出统一为大势所趋、 人心所向,是谁也阻挡不了的
客观规律。
参考文献:
[1]黄 霖,等.中国小说研究史[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
社,2002.
[2]邓绍基,史铁良主编.明代文学研究[M].北京:北京出
版社,2001.
[3] [明]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1980.
[4] [宋]欧阳修,等.新唐书:卷97 [M].北京:中华书局,
1957.
[5] [唐]魏 征.隋书:卷45[M].北京:中华书局,1973.
[6] [清]吴趼人.痛史:第1回[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1.
[7]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4.
[8]蔡东藩.两晋演义· 自序[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1980.
[9]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
(责任编辑:粟世来)
(英文下转第122页)
411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