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子走
,
这种宣传的效果是与它的写作技巧分不开的
。
它的特点就是注意形象化
,
:
运用对比
法
,
避免人物脸谱化
、
模式化的毛病
。
在主要问题上
,
因受史实的制约
,
不便作较大的 变
动;
可是在细节方面
,
则可以不受 限制地虚构与补充
,
绘声绘色
,
使读者如见其人
,
如闻其
声
。
同时又着力于人物性格的对比
,
描写孔明的机智灵活
,
周瑜的心胸狭隘
,
更显示出鲁肃
的宽厚鲁钝
,
门樟合缝
,
丝丝入扣
,
娓娓道来
,
合情合理
。
这类故事一个又一个地层出 不
穷
,
不断转换
、
映衬
、
叠加
,
构成很新奇的境界
,
在读者的印象中却 自然而然地从量变到质
变
,
一个
“老实呆子”
的形象活灵活现地出来了
。
所以可以这样说
,
空洞说教
,
远不如用情
节说话
,
能够炫人耳目
,
产生出人意料的特殊效果
。
《史记
·
太史公自序》引孔子的话说
:
“我欲载之空言,
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
”
大概他老人家也早已有鉴及此了
。
兹再作进一步分析
,
《三国演义》塑造鲁肃的形象
,
是从各层次
、
各方面进行的
。
通过
一桩桩
、
一件件的琐事细节
,
描写刻画
,
综合起来
,
可以互 相补充
,
互相协调
,
起到相辅相
成的作用
。
如单就每一桩
、
每一件细节来说
,
单独描绘时
,
虽都能各自起到一定的作用
,
但
其作用究属 于各别独立的局部作用
。
现在不妨借用 系统工程学的观点来说一句
:
局部功能的
总和小于 整体功能
。
我们对这整体功能是不应忽视的
。
尽管《三 国演义》的作者并未认识 到
这点
,
甚至连朦胧的意识都谈不上
,
可是他未尝不了解写作技 巧所发挥的巨大感染力
。
鲁肃
的形象之所以发生扭曲
,
无可讳言地是他花费了不少心力的结果
。
《三国演义》为什么要这样描写鲁肃?我认为不外以下几个原因
:
(一)受重视土地的传统影响
。
尺寸土地不轻易与人
,
这是历史上共同遵循的准则
。
所
谓
“有土斯
有财
”
,
这一传统观念差不多被视为颠扑不破的真理
。
然而事物总有两个方面
,
一般情况与特殊情况应该分别对待
。
鲁肃劝说孙权借地给刘备
,
到底是否失策
,
要根据当时
的形势来分析
:
1
.
荆州原是刘表管辖的地方
,
孙
、
刘两家怀有深仇宿恨
,
设使孙权据有 荆
州
,
一时军心民情难附,而刘备本依刘表
,
又得人心
,
把粼州借给刘备
,
可以安抚流亡
。
2
.
刘表旧部投降曹操
,
大多数是裹胁而去的
,
虽身在曹营
,
而心 犹未甘
,
后来不少果然陆续反
正
,
投靠刘备
,
所以让刘备居荆州
,
又可以动摇曹营的军心
。
3
.
尤其 重要的是
,
这时曹操已
平定北方
,
势力强大
,
孙权单方面难与抗衡
,
把荆州借给刘备
,
多树曹操之敌
,
让刘备放手
发展力量
,
发挥主动作战的精神
,
和孙权配合
,
东西 呼应
,
一致对付北方
,
这将成为曹操的
致命伤
。
鲁肃之所以主张借荆州
,
就是从当时战略的角度出发的;
曹操听了大惊
,
他也是从
全局观点考虑的
。
借荆州为形势发展之所必需
,
根本不是鲁肃的错误
。
《三 国演义》受 评话
的影响较深
,
评话是要照顾听众的可接受性的
。
不论是评话的听众或是演义的读者
,
他们生
活的时代与三 国时期不同
,
对错综复杂的 环境
,
不可能作鞭辟入 里的分析
,
当然谈不上通权
达变
,
对鲁肃劝孙权借荆州的建议
,
不免会感 到难以理解
,
所以把鲁肃看成一个大傻瓜
,
这
也是题中应有之义了
。
这样分析未必中肯
,
有待商榷之处
,
可供讨论
。
(二)受战国时代纵横掉阖的思想影响
。
战国时代纵横摔阖
,
国与国之间机变百出
,
彼
此大耍权谋术数
,
只有暂时的联合
,
没有长期的合作
,
台上携手
,
台下踢脚
。
这对后世的影
响太深远了
,
这种思想也已渗透到市民阶层中来
,
如尔虞我诈
、
翻云覆雨的现象
,
在现实生
活中不是没有绝 迹 么?当刘备投向孙权时
,
曹操阵营中的 谋士大都断定孙权必杀刘备
,
唯有程
显 独持异议
,
他分析形势
,
认为孙权只有扶助刘备
,
协同作战
,
才能保 全自己(见《三国 志》
卷十四)
。
而在江东方面
,
也只有鲁肃一贯坚持联刘拒曹的主张
。
天下智谋之士所见略同
,
(下转第4 8 页)
5感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