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国演义》中观念 的二元对立与价 值取 向
诸葛亮 与他的朋友们
,
从表面上看
,
完全融合 无间
,
但 实际上是不 同的
。
崔州平 等 人是看空 了社会
,
是由动人静
,
是要逃避现实
,
到 大 自然中去寻 找心灵的宁静
。
诸 葛亮则 不同
。
他是暂时栖 身在山林 之 中
,
是以静 待动
,
是积极人 世的
。
他在 卧龙岗住宅的大门上贴 有一幅对联
,
写 的是
:“
淡泊以明志
,
宁静而致
远
。”
这幅对联 清楚地表 明了他的志向
。
诸葛 亮待 时而动 的思 想也是非常明确 的
,
正 如他 自己所作的一 首
歌 中所唱
:
凤翱 翔于千切兮
,
非梧不栖
;
士伏 处一方兮
,
非主不依
。
乐躬耕于陇亩 兮
,
吾爱吾庐
;
聊 寄傲
于琴书兮
,
以待天时
。
(第 3 7回)
这首歌 把儒家
“
待价而沽
”的思
想
,
表露得再显 明不过了
。
诸 葛亮在 少年时代 就 有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壮
志
,
水镜 先生(司 马徽)向刘 备介绍诸 葛亮 说
:
孔明与博 陵崔州平
、
颖川石广元
、
汝南孟公威 与徐元直四人为密友
。
此四人务于精纯
,
惟孔
明独观其大略
。
尝抱膝长吟
,
而指四人日
:“
公等仕进可至刺 史
、
郡 守
。”
众问孔明之志若 何
,
孔 明
但笑而不答
。
每 尝 自比管仲
、
乐毅
,
其 才不 可量也
。
(第3 7回)
诸葛 亮的志向是 做一个象 管 仲
、
乐毅那 样协 助齐桓 公
、
燕昭王称霸的人
。
当然
,
这只是他 自谦的说法
,
据
水镜 先生介绍
,
诸 葛亮的更大的 志 向
,
是做一个姜子牙
、
张 良式的人物
,
他 们为 创立周 朝
、
汉朝 建立了 不
朽的功勋
。
为此
,
诸 葛 亮在隆中一面修养自己
,
一面关心现实 政治
。
正因为如此
,
当他答应刘备之请出山
之后
,
立即取出了一幅西 川地图
,
并发表了著名 的《隆 中对》
,
提出 了刘备集团发 展的战略方针
。
由上可见
,
隐居隆 中的诸 葛亮
,
不 过是道家其 外貌
,
儒 家其 内心
,
是儒道 互 补的
。
当他走 出隆中
,
担 任
刘备军 师之后
,
即以鞠躬 尽 瘁
,
死而后已的精神
,
来回报刘备的 三顾 之恩
,
表 现了儒家 执着 进 取的人生
观
。
尽管他临出山前
,
对他的弟 弟诸 葛均交 代说
:“待
我功 成之后
,
当即归隐
”
,
仍然保 持着 儒道 互补 的心
理结 构
,
但他最终并 没 有能达到 功成身退
,
而是死于实现自己志向的途 中
。
正因为 如此
,
他的死才是悲剧
性的
,
也是最激 动人心 的
。
在人世与 出世的对立和互 补中
,
《三国演 义》选取入世 作为生存的价值
,
它通过
诸葛 亮的形象
,
表现了民族文化心理 结构 中最积极的一面
,
以之作为中国士人的楷模
。
忠与义
忠 义思想是中国思想文化 传统中非常重要的一 组观念
,
是数千年封建 社会 中人们立身 行 事的根本
,
是思想道德 行 为的 准则
。
忠
、
义这两个 概念有一般内涵和特定内涵两个 方面
。
从一般的涵 义说
,
忠是指对 别 人尽心竭力
,
如
“
为人谋而 不忠乎
”
;
义指 的是合 理的
,
如
“
信近放义
”
。
从 特定的内涵说
,
忠就是对 君王尽心竭 力
,
对
君王绝对服从
;
义
,
是指 对别人
,
尤其是 对朋友讲究 信用
,
永不变心
。
儒 家的创始人 把君臣关系当作是
“
人之 大伦
”,
然而
,
他 们认 为君和臣是互相制约 的
。
孔子说
:“
君使
臣 以礼
,
臣事 君以忠
。”
这就是说
,
臣民对君主要 尽忠 心
,
但君主对臣民也要讲 求 礼义
。
孔子没有提出臣
民对君王要无条 件地尽忠
。
孟子更进 一步
,
提出要使臣民尽忠
,
首先君王要仁
:“
君仁
,
莫不仁
;
君义
,
莫不
义
。”@
他还提出
:“
君 之视臣如手足
,
则臣之视君如腹心
;
君之 视臣如犬马
,
则臣之视君如国人
;
君之视臣
如草 芥
,
臣之视 君如 寇仇
。”
孟子始 终把君王的行仁 政
,
作为臣民尽 忠的前 提
。
可是到了汉 代董仲舒
,
提出了
“
君 为臣纲
,
父为子 纲
,
夫 为 妻纲
”
的三 纲 学说
,
将君 权绝对化
,
认 为
君权 是上 天授 与
,
因此臣民对君王要 绝对 服从
。
宋代理 学家 承袭了董 仲舒的思 想
,
将
“
三 纲五常
”视作
天
理
,
把臣民对君王的尽忠推向了极端
:“
臣之事君
,
有 死无 贰
。”
他 们 更提出了
“忠
臣不事二主
,
烈女不 嫁
二夫
”
的口号
,
提 倡不管君 王如何 腐 败也要尽忠的愚忠思想
。
在
“
义
”
的方面
,
儒家是主张
“
义以为 上
”
的
。
孔子说
:“
君 子义以为 上
,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
,
小人有勇
而 无 义为盗
。”
与义相对的是 利
,
孔 子说
:“
君子喻放 义
,
小 人 喻于利
。”
他把 是以义作 为 第一位
,
还 是
以利作 为第一位
,
看 作是辨别君 子小人 的最 重要的标准
。
孟子更 进一步 提出
“舍
生取义
”
的主张
,
把实
践义放在求生之上
,
重义更甚于生命
。
然而
,
义之与忠
,
犹如孝 之 与忠
,
常常不能两全
。
在这种 情况下
,
孔
子孟子的思想显然与宋明理学有不同
,
孔子
、
孟子把仁 义放 在至上地 位
,
忠义到是 其次
,
而宋明理学与后
代 统治者则竭力宣扬愚忠
。
在《三国演 义》中
,
忠义思想的表现是相当复杂的
。
首先
,
不论主人是贤是愚
,
是 圣是奸
,
凡是对主子表现出忠心 的都予以赞颂
。
如 袁绍 败亡
,
他手下的
谋士田丰
、
沮授
、
审配 等
,
都为 他效忠而死
。
沮授 被俘后
,
曹操 待他 为上宾
,
然而他却要偷马逃走
,
曹操不
·
91
.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