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国演义》中观念的二元对立与价值取向
得不把 他处死
。
审配临 受刑
,
对执 刑的人说
:“吾
主在北
,
不可使吾面南而死!
”曹操
杀了袁谭后
,
命令 将袁
谭的首 级挂起来示众
,
号令
:“
敢有哭 者
,
灭 三族
。”
可是王修不怕
,
偏要来哭
。
曹操因此 感慨地说
:“河
北义
士何如此之多 矣!
”西川 刘
璋准备去迎接 人川 的刘备
,
主簿黄权苦 谏
,
“
叩首碎 破
,
流血满面
,
近前
口衔璋
衣而谏
”
。
王累用绳子把 自己倒挂于城 门之上
,
一手 拿着劝谏的表文
,
一手拿着剑
,
说
:
如果刘璋不听从他
的劝谏
,
就 割断绳子
,
撞死 在地上
。
刘璋终于不 听
,
王累果 然割 断绳 子
,
摔 死在 地上
。
此 外
,
象董卓废少帝
,
司 马炎逼魏主曹灸退 位
,
都 有一批臣子挺身出来尽忠
。
特 别是 董卓这个暴君 死后
,
还 有蔡琶出来伏尸大
哭
。
对所 有这些 近乎 愚 忠的行为
,
《三国演义》的作 者都抱 着赞 扬的态度
,
给以肯 定的描写
。
其次
,
在忠义发生冲突的情况下
,
作 者似乎否定 了儒 家义以为上的传统 观念
,
宣扬 尽忠 的绝对意义
。
比如嘉靖本《云长策马刺颜良》一回中
,
写 张辽受曹操派遣
,
去探听关羽内心 的真 实想 法
。
关羽坦 诚告诉
他
,
尽管曹 操待 他很好
,
但 他绝不会忘记 刘备的恩德
,
他一 定要去找他
。
张 辽听了关羽的回答
,
内心产生
了剧烈的冲突
,
他心想
:
若以实告曹公
,
恐伤云长性命
;
若不实告
,
又恐非事君之道
。
p胃然
叹日
:“
曹公
,
君 父也
;
云
长
,
弟兄也
。
以兄弟之情而瞒君父
,
此不忠也
。
宁居不义
,
不 可不忠
。
张辽经 过一 番思想斗争
,
决定 取忠而舍义
,
于是将 关羽的真实想法报告了曹操
。
作者 在这里
,
对张 辽态度
的描写
,
显 然也是正面肯定的
。
但 是
,
我们又不可以根据上面 的例子
,
断定《三国演义》是宜扬愚 忠的
。
在《三国演 义》中
,
有 更 多的事
例表明
,
作 者抛 弃了宋 明理学 所宣扬的愚忠观 念
,
回到了儒 家创 始人较为开明的选择仁德 之主而事之的
思想
,
这不是一种倒退
,
而是一种 螺旋式的进 步
,
体现了一种 新形势下的民主意识
。
比如
,
在嘉靖 本 中
,
作
者多次通过诸 葛 亮等 人的
口
,
宣传
:“
天 下者
,
非一人之天下
,
乃 天 下人之天下也
。”
这就否 定了只有刘
姓才 能 当皇帝 的正统思想
。
第 6 6回
,
写关羽单刀赴会
,
鲁肃 再 次 向关羽索要荆州
,
周仓厉 声说
:“
天 下土
地
,
惟有 德者居 之
。”
这正是有 德者王的思想的具 体表现
。
在 嘉靖 本卷十 一《木 门道弩 躬张都》一回中
,
作
者借魏国辛毗的口
,
驳斥 魏国群臣认 为张都一死
,
国家就没有栋梁 的荒谬 看法
,
辛毗说
:“
是何 言也!昔 建
安 年间
,
皆言
:‘天
下不可无武祖也
。’
及 至升遐
,
传 位文皇帝
,
时又曰
:‘不 可一
日无文 皇帝 也
。’
及 至文皇
帝晏驾
,
今日陛下龙 兴
,
国中文武 如雨
,
岂少一张部乎?
”在 这里
,
作者 通过辛毗 的口
,
表现 出江山代有人
才出
,
没有一个 人是 永恒的这 种思想
,
闪现 出近代民主意思的光辉
。
与
“
人皆可以为帝王
”
的思 想相适应
,
《三 国演义》宣扬
“
良禽择木而楼
,
贤臣择主 而事
”
,
“
当今之世
,
非但君择臣
,
臣亦择臣
”,
臣子可以自由选择贤明的君主而事之的思想
。
荀或原是 袁绍 的部下
,
后来 弃绍
归操
。
赵云原来 也是 袁绍的部下
,
“
因见绍 无忠君救民之心
”,
于是 离开袁绍 而去投奔公孙攒
。
后来见公
孙攒也是庸碌之 人
,
心常快 快
,
只有在投奔刘备之后
,
才找到 自己的归 宿
。
此 外
,
象张 辽的投 降曹操
,
黄忠
的降顺 刘备
,
严颜的投 降张飞
,
作 者都
-
一一加以褒扬
,
称他 们为义士
,
不以他们改变了服事的主 子而称 为
不忠
,
这种描 写 也获得读 者的认 同
。
在《三国演义》中
,
作者通过刘
、关、
张 的关系
,
宣扬了义以为上的传统观念
。
刘备
、
关羽
、
张飞结拜为
异 姓兄 弟
,
并 把这种兄 弟情 分置于高于一切的地位
,
即便是刘 备后来 当了皇帝
,
成为君臣而兄 弟的关系
,
他 们也仍然 把兄 弟的关系 看得高于 君臣的关 系
。
正因为 如此
,
当关羽死后
,
刘备
、
张 飞不顾一 切要为关羽
报 仇
,
刘备甚至说
:“
联不与弟报 仇
,
虽 有万里 江山
,
何足为贵?
”他
果然 置蜀国利 益 的
“大 义”不顾,
为了给
兄 弟报仇这个
“小
义
”
,
出兵攻打吴国
,
最后失 败而死
。
刘
、
关
、
张都实 践了自己
“
不求 同年 同月同日生
,
但
愿同年 同月同日死
”
的誓 言
。
在 这里
,
我们必须注意
,
作 者对干刘 备的为关羽报仇
,
虽然通 过诸葛亮
、
赵云
等 人的
口
,
有所批 评
,
指出为不顾
“大
义
”,
只求
“
小 义
”,
但主人公是主要倾 向的代 表
,
作 者在总体上是 对
刘备肯定的
,
《三国演义》在总体上
,
是通 过刘
、
关
、
张谱写了一曲义 的颂 歌
。
不过
,
《三国演义》通过刘
、
关
、
张故 事表现的义以为上
,
不单是对儒 家义以为上传 统思 想 的继承
,
同时也是对 它的突破
。
它反映了宋元
以来
,
民间小手 工业者团结
、
互助的愿望与要求
。
结拜兄 弟也不 见于儒家 经典
,
只是 宋 元民间兴 起的一 种
风俗
。
结束语
从上面我们对天命与人谋
、
入 世 与出世
、
忠与 义等 几组观念的分 析和探讨
,
我们可以看到
,
在《三国
演义》中
,
观念 的表现是 异常 丰 富
,
同时也是非常 复杂的
。
但 也不 是 混乱一 团
,
无 绪可寻
,
而是既矛盾对
立
,
又一致 统一
,
显示出明确的价值 取向
。
之所以产生这种 现象
,
最 重要 的原因
,
是因为《三国演义》有一
。.
9 2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