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言志”
,
是我国最早诗论给诗下的定义
。
志
,
意也
,
意即怀抱
、
情感之意
。
作者有时
也通过诗来抒发人物的志向
。
在
“刘玄德三顾
草芦
”
中
,
孔 明的某些诗歌都是为了表达他 的
抱负的
:
“凤翱翔于千初兮,
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
,
非主不依!乐引耕于陇亩兮
,
吾
爱吾庐
,
聊寄傲于琴书兮
,
以待天时
。
”“大萝谁先觉?
平生我自知
,
草堂春睡 足
,
窗外日
迟迟
。
”
这些诗歌抒发了一个高士的闲适的情绪 及其高尚的情操
。
《三国演义》描写的心态
,
除了由角色吐露外
,
有的则 由作者出面叙述
。
在煮酒论英雄
中
,
玄德听到曹操说
“今天下英雄,
唯使君与操耳
”
时
,
“吃 了一惊,
手 中所执匙筋
,
不觉
落于地下
。
时正值天雨将至
,
雷声大作
。
玄德乃从容 俯 首拾筋曰
:
`
一 震之威
,
乃 至于
此
。
’
”
这种白描手法
,
把玄德当时的 心态是描述出来了
,
但不经推敲
,
一时是 难于了解个
中奥妙的
。
作者便用诗来进一步表达说
:“勉从虎穴暂栖身,
说破英雄惊杀人
。
巧借闻雷来
掩饰
,
随机应变信如神
。
”
玄德在曹操身边一直提心吊胆
,
装呆办傻
,
忽听曹操
’
赞他是英
雄
,
吓得手 中匙筋也落了
,
巧借雷声才掩饰过去
。
这段描写
,
确是把玄德当时的 心理 状态写
得 很活
。
为什么在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里 已能用诗来描写心态?这是 因为
:
一
、诗“
缘情”
,
诗为心声
,
这是诗的特殊作用
。
诗经
、
离骚和汉乐府
、
唐诗等的佳作
,
都是善于表达 心 声
,
善于抒发真实的感情
。
诗歌这种文学体裁
,
是很适于描写心态的
。
二
、
在古代
,
诗是 士人之
事
。
每当高朋满座
,
或登高赏景
,
必赋诗以纪其事
。
不能诗
,
则不能 附属风雅
,
且是 士之耻
辱
。
所以
,
士人大都能诗会赋
。
因此
,
士人在写小说时
,
运用 诗来抒情是必然之事了
。
(三)
《三国演义》的写景
,
确是画中有诗
,
诗中有画
,
富于美感
。
不仅高士隐者之 居
,
被描
绘得闲情雅致
,
美不胜收
,
即便是残酷的战争
,
在作者笔下也化成壮丽的图景
。
此外
,
有不
少景色, .随笔写来
,
也诗意盎然
,
明丽如画
。
《三国演义》写景
,
可贵的是能突出特点
,
言简意赅
,
且是景映于怀
,
情融于 景
,
情景
融化
,
不知是景
,
不知是情
。
在
“刘玄德三顾
草庐
”
中
,
孔 明的 居处被描绘得很有特色
。
作
者特写一诗描绘卧龙居处之美
—
“一带高冈枕流水:
高冈屈曲压云 根
,
流水潺 艺 爱飞石髓
”
“修竹交加列翠屏,
四时篱落野花馨,
床头堆积皆黄卷
,
座上往来无白丁
”
。
仅 此几笔 便把
卧龙居处描绘得很清雅
,
而这位高人何人?
“庐中先生独幽雅,
闲来亲自勤耕稼
,
专待春雷
惊梦回
,
一声长啸安天下
。
”
这既是写景也是写人
,
以景衬人以人衬景
:
写卧龙居处 之 美
妙
,
才能更显出卧龙之高雅
,
而正 由于卧龙之高雅
,
其居处才更吸 引人
,
以上是近景描写
。
而
名山胜地
,
遥看更美
,
作者又把卧龙居处推向远镜头
。
玄德一访孔明不遇
,
上马行了数
里
,
因被其景其人所迷
,
便勒马回观隆中景物
:“果然山不
高而秀雅
,
水不深而澄清
,
地不
广而平坦
,
林不大而茂盛
,
猿鹤相亲
,
松草交翠
”
。
没有空间便显不出美
,
从远处遥 望便把
卧龙居处全景置于广阔的天地之中
,
更能显出其独特 的 景 色
。
玄德因慕其人又恋 其景
,
故 留连
忘返
,
“观
之不已
”。
玄德第二次往访
,
时值隆冬
,
朔风凛凛
,
瑞雪霏霏
,
作者借黄承彦 之口
吟孔明之诗来描绘雪景
:“一夜北风寒,
万里彤云厚
,
长空雪乱飘
,
改尽江山旧
。
仰 面观太
虚
,
疑是玉龙斗
:
纷纷鳞甲飞
,
顷刻遍宇宙
。
—
骑驴过小桥
,
独叹梅花瘦!
”
诗 的确是好
诗
,
兴比得宜
,
“派活的雪景
。
从咏雪到赞梅严寒雪飘
,
梅花独秀
,
既是 感时
,
也是赞
: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