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月 明中
”
的 伤感
,
而这位西 蜀后 主却全无亡国之痛
,
却笑嘻嘻地说
:“此间乐,
不思 蜀
矣I
”
一句话
,
便把这位超级昏人描绘得活灵活现
。
他按照部正 的话说了
,
想表演思 蜀之情
,
由于他缺乏这种感情
,
当然哭不出眼泪
,
只好 闭着眼睛装装样子
。
当他的底子被司马昭 揭穿
时
,
他又是多么老实地承认
:“诚如尊
命
”
。
这 是典型的阿斗表情
,
典型的阿斗语 言l把阿
斗的憨相描绘得如此逼真
,
不禁令人拍案叫绝
,
但象这样全文照抄的不多见
。
可 是
,
即便
是这段来自史书的实录
,
能拿它作为《三 国演义犯
“想象力
、
创造力薄 弱
”
的例子么?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长篇历史小说
,
也是我国章回小说 的 开 山作
品
。
它叙描的内容巳超出文学的范围
,
牵涉到政治
、
军事
、
经济
、
法律
、
外交
、
析 学
、
美
学
、
伦理道德等诸多方面
,
对后世起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
它用 矛盾交错
、
千变万化的
故事情节
,
栩栩如生
、
各有特征的人物形象
,
再现了一个大动荡的封建时代
,
其艺术成 就是
多方面的
,
有不少东西是带有首创性的
。如关
于战争的摹写
,
是最精采的
,
其艺术水平之高
,
在我国文学史上
,
不仅是古之所无
,
今亦未有
,
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
。
它描写的人物
多达四百个以上
,
其中至少有四十个以上给人深刻的 印象
,
有不少已成为不朽的典型
。‘己所
以能如此
,
是因它在塑造典型形象
、
刻 画人物性格方面有其独特的艺术手法
。
它塑造的典型
形象已能体现了美的辩证法
,
即能用美中有非美和丑 中存在美
、
外美而内丑等艺术手法描绘
正反面人物
。
刻画 的人物性格已能从矛盾冲突中去表现
,
即通过发展
、
对比和内在矛盾去突
出人物性格
。
上述的艺术手法出现在五百多年前诞生 的作品
,
这是难能可贵的
。
即使是在 今
天
,
值得我们学习的还 甚多
。
但是
,
《三 国演义》诞 生以来
,
却受到某些学术权威的 贬低
。
早在明代
,
胡应麟就讥它
“
绝浅陋可 嗤!
”
清代章学诚批 评 它
“
惑乱 观者
”
,
而胡 适说
它
“不成为文
学作品
”
,
其理由是
:“
《三国演义》最不会剪裁
,
他的本领 在于搜 罗一
切竹头木屑
,
破烂铜铁
,
不肯遗漏一点
。
”
解放后
,
即在一九五九年由历史学 界 关于为
曹操翻案的讨论中
,
有些著名的历史学家从历史角度出发
,
说
“
《三国演义》简直是
}}丫操
的谤书
”
,
说《三国演义
》的作者
“为了宣
传封建正统主 义 的历史观
,
他就肆意地歪 曲历
史
,
贬斥曹操
。
”
甚至说
:“
《三国演义》,
把三国的历史写成 了滑稽剧
,
而且 还让后来
的人把他写 的滑稽剧当成了历史
。
”
由于这些学者
、
权威的 贬低和责难
,
《三 国演义》的
研究工作一直 没有很好地展开
。
而某些学者
、
权威对它 的贬低 迄今还 有深刻的影 响
,
如前述某
些同志认为
“
胡适批评《三国演义》想象力
、
创造力薄弱是有道理 的
”
,
以及 说它
“在
艺术
方面 并没有什么创造
”
,
足以说明这一点
。
遗憾的是
,
他们的论点并不是从认真研究《三 国
演义》中得出的科学结论
,
而是从个人的好恶出发
。
不过
,
人民群众对《三国演义
》的评价
却与某些学者
、
权威截然相反
,
五百多年来
,
它一直受到人民群众的热烈喜爱
,
久而不 衰
。
有了人民群众的肯定
,
任何人要想贬低或否定它是不可能 的
。可
喜的是
,
从19 83年成都召开的
一屈《三国演义》学术会议以来
,
研究《三 国演义》的人越来越多了
,
并发表了许多有见 地
的论文
,
这些研究成果是对于某些学者
、
权威贬低《三国演义
》最好的否定
。
尽管如 此
,
我
们对《三国演义》的研究还仅是开始
。
它好象一座埋藏着无限宝藏的矿山
,
不能说我们 已将
之开发完了
,
仍需要我们继续深入地去发掘
。
至于象胡适那样说什么作者
“本领在于搜 罗
一
切竹头木屑
,
破烂铜铁
”
,
用来贬低这部伟大著作
,
这是对祖国珍贵的艺术遗产采取虚无主
义的态度
。
当热
,
我们并不是说《三国演义》已十全十美了
,
已不能找出
“想
象力
、
创造力薄弱
”
的例子了
,从古到今,
世界
.
上还找不出没有缺点的书
,
《三国演义》当然不能例外
。但
我们评价一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