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书
,
不能以点概全
,
要从全书看
,
用此以评价《三 国演义》
,
应该肯定它是富于想象力
、
创
造力的
。
因此
,
《三 国演义》的
“虚”
才能虚得如此巧妙
—
“惑乱观
者
”
,
达到了假能乱真
的地步,而更 妙 的 是
,
假而不失其真
—
没有违背历史的真实
!
作者虚构的本领如此高明
,
个中究竟有何奥妙?
《三国演义》虚构的
,
不是来自天上
,
而是植根于地上,它有的虽史书
所无
,
却是现实所有
。
故其事
,
读者一看
,
感到真实
,
其人
,
读者一见
,
似 曾相识
。
而《三国
演义》的
“实”
也能实在关键点上
:
它叙述故事
,
始终沿着历史发展的 主要 线索
;
塑造典型形
象
,
善于撷取历史人物的性格特征
,
进行加工改造
。
它没有把白脸写成红脸
,
把红脸写成白
脸
。
如刘玄德携民渡江虽属虚构
,
但在历史上
,
当时刘琼左右及 其士卒大多归附刘备
,
他拥
新附之 众
,
虽行动迟 缓却不忍弃之
,
甘与同败
,
因此人心向往乡关羽过五关斩六将虽属虚
构
,
但在历史上
,
他不为曹操用富贵收买所动
,
毅然归故主
,
赵子龙单骑救主 虽属虚构
,
但在
历史上
,
他在战 乱中确是保护刘备妻子 的安全
,
与曹操在汉中之战中因他作战勇敢
,
刘备赞
他
“一
身都是胆
”
;
孔明 的算无不 中的神谋大多虽属虚构
,
但在历史上
,
他确是个智者
,
他
为刘备制定三 分天下 的战略决策一一
“隆中对”
,
显示他超人的智慧
。
曹操的许多奸诈行为
虽有不少是夸大或虚构
,
但在历史上
,
他的行为确是十分奸诈
、
狠毒的
。
由于作者虚构其人
之事
,
没有违背其人的性格特征
,
故使人觉得仍象历史其 人
。
又如赤壁之战
,
其中描绘的战
争场面如此广阔
、
人物如此众多
,
故事情节和细节描写又几乎属于虚构
,
但能沿着历史主要
线索去写
,
战争的开始
、
进程
、
结果大体符合历史的真实
,
读了觉得合情合理
,
并没有违背
历史发展 之感
。
《三国演义》如此实中有虚的写法
,
就是它的假能乱真而不失其真的奥妙所在
。
《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
,
它既和一般小说有共同之处
,
也有它的独特之点
。
它和一般
小说共同之处是都需要虚构
,
它的独特之点是以历史为依据和不违背历史的真实
。
《三国演
义》是描绘历史上 的一个时代
,
且所写的人物都用真实姓 名
,
如果抛开主 要的历史线索和历
史人物的性格特征
,
那么 其效果是不堪想象的
。
《全 相三国态平话》是这样写的
,
结果是不
伦不类
,
不象是 历史小说
。
当然这个
“平话”
是《三国演义》的雏型
,
它对《三 国演义》的形
成起了十分重要 的作用
,
那是另一回事
。
历史小说
,
既可用实中有虚的写法
,
也可用虚中有
实的写法
,
而以虚构为主
。
但不论用 哪一种写法
,
都要依靠虚构和形象思维
,
都要以现实和历史
作为依据
,
都要不违背历史的真实
。
其不同点仅是
“实”
和
“虚”
的程度差别而已
。
其实
,
实中有虚和虚中有实的 写法
,
《三国演义》都采用
。
从总的看
,
它是实中有虚
,
但从局 部
看
,
不少是虚中有实
,
如
“连环计”
、
“赤壁之
战
”
、
“三气周瑜”
、“刘 玄德
三顾草庐
”
以
及
“七
擒孟获
”
等等
。
不论哪一种写法
,
都写得很好
,
都值得学习和借鉴
。
因此
,
《三国演
义》称为历史小说的楷模是当之无愧的
。
注
:
章学诚《丙辰札记》
。
胡适《三国志演义序》(
1922年)
。
《三国志
·
蜀书
·
后主传
》裴松之注《汉晋春秋》
。
1984年2月10日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