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www.sanguocn.com
3
有意思。
比如关于蔡邕与董卓事,两人有一致的见解(蔡邕怀知遇之感) ,而金
性尧排比的史料更多一些(全面梳理、引用关键史料和古今论说,是金性
尧的长处) 。 还比如他们都认为, 孙策、 刘备几乎如出一辙的临终托孤语 (按
孙策对张昭说: “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 ”二十多年后,刘备也跟
诸葛亮说类似的话,很可能是“抄袭”得来,更可见孙策的天才) ,绝非真
要将基业让给重臣,只是权术, “把话的分量说得特别重” , “从而使人效忠
至死,绝无二心” (金语) ; “对其最信任的人也就是最疑忌的人” , “把话当
面说透” ,虽然难测其主观意图,但客观效果非常明显(陈语) 。而在具体
分析上,金性尧举出孙权本人的能力等事实,证据更充分;陈迩冬则对比
了魏主曹叡向司马懿的托孤, “没有孙策、刘备那种爽利透底的话,而是一
味求人哀怜的嘱托” , “所托非其人,所言止半截,失人又失言” ,果然断送
了曹氏政权——这就从侧面证明了孙、刘的成功。再比如,两人都写到杨
修、崔琰死于曹操手,于前者,金性尧谈得更有历史的洞见:曹操对杨修
先用后杀,是不同时期、不同形势下的需要, “同一人主,而对人才的任用
和毁弃,还要由历史的过程来做主,有些人才就成为悲剧的主角了” 。于后
者,则是陈迩冬写出了更深的悲哀:当初曹操用得着崔琰时(假扮自己骗
匈奴使者) ,是看中他相貌堂堂;后来要他死,却又拿他的容仪做罪状来说
事。——这样的同题各解,如同场竞马,分花拂柳,最是美妙,也可互补
而增益。
若单论金性尧的《谈心》 ,像《曹操的一流文才》 、 《曹操的临终告白》
(包括数十年后陆云看到曹操父子遗物的记述)等篇都很有功力,史实与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