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www.sanguocn.com
4
而作为刘备的股肱之臣,刘备后来称王称帝,诸葛亮也必须在其身边辅佐,
只能让其他得力人员镇守荆州,这哪里是要“委弃荆州”呢?
现代有的学者因为《隆中对》提出的两路北伐的目标未能实现,便怀
疑诸葛亮的整个战略规划行不通;有的学者认为“跨有荆、益”与“结好
孙权”这两大原则之间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只有等孙权夺得荆州,刘
蜀方面承认既成事实,才能与孙权重新修好,因而《隆中对》的基本国策
是错误的。我认为,这些看法是片面的。刘备在“三顾茅庐”之前,奋斗
半生而屡遭挫折,此后忠实执行《隆中对》 ,仅仅用了七年时间,即到建安
十九年(214) ,便完成了由没有立足之地到“跨有荆、益”的巨大转折,
形成了三分鼎立局面,实现了第一步战略目标;建安二十四年(219)夏又
夺取汉中,其势力达到鼎盛。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证明《隆中对》完
全符合当时的实际。至于第二步战略目标未能实现,那是由于后来荆州失
守,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能因此认为当初的规划不对。古今中外,
重大的战略规划,在执行过程中往往需要随时调整,甚至发生重大改变,
这是稍微熟悉历史的人都应该懂得的,如果因后来情况的变化而否定当初
的设想或规划,其实是“马后炮”式的看法。诚然,夺取荆州,全据长江,
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乃是孙吴集团的建国方略,这与刘蜀集团的利益
确有冲突。但是,这种冲突是可以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的。建安二十年
(215) ,孙、刘两家以湘水为界,中分荆州,已经形成了战略平衡。这种
平衡,既可以维持相当长的时期,也随时可能被打破,就看三分鼎立的大
局如何演变,孙刘双方如何处置了。如果关羽忠实执行“东和孙权,北拒
曹操”的方针,使曹操难以拉拢孙权而偷袭关羽之后;如果关羽善于安抚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