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对于《三国志》的重述与误读,绝非自《三国演义》开始,在宋人说
话和金元杂剧的三国戏里边,都有自己的话语生成。从历史著作到文艺作
品,性格因素被放大了,国家形廓变得清晰了,打打杀杀的百年闹剧,竟
成功地植入家国伦理大义。本来,在豪强纷争的语境中,英雄、枭雄乃至
奸雄并无多少区别。刘备有枭雄之称,曹操更负奸雄骂名,并不妨碍二人
煮酒论英雄。曹操放言“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说到底要看谁能问
鼎中原。可见“英雄”语义纷歧,原本并无人格准则与道德底线,而刘备
却以“匡扶汉室”的国家名义占据话语制高点。在后世的三国戏中,在国
家意识形态语境中,这就简单地分出了好人坏人。
梳理一下三国叙事的传世文本和传播途径,大致可以排出这样一个序
列:
一、陈寿《三国志》 。
二、 《三国志》裴松之注所引佚史。
三、 《后汉书》何进、董卓、袁绍、袁术、刘表、吕布诸传, 《晋书》
宣、景、文、武帝本纪等。
四、 《世说新语》中的三国人物纪事。
五、宋元说话中的三国故事及《三国志平话》 。
六、金元杂剧中的三国戏。
七、 《三国演义》嘉靖本、毛本。八、明代戏文(南戏)和明清传奇、
杂剧中的三国戏。
九、明清以来民间拜关帝的庙祀活动。
十、清末以来京剧及地方戏曲中的三国戏。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