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十一、 连环画 《三国演义》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56﹣1962 年出版) 。
十二、 五十年代末毛泽东发起的关于曹操历史地位的讨论, 并出版 《曹
操论集》 (三联书店 1960 年出版) 。
十三、电视剧《三国演义》 (1994 年版) 、 《三国》 (2010 年版) 。
十四、当下风行的桌面和在线游戏《三国杀》 。
这个列表不敢说没有遗漏,譬如 2008 年在河南安阳发掘的曹操大墓,
以及随后引起的质疑和争议,是不是也应该列入?据说当地正在加紧旅游
开发。
这是一个层累地造成的文化堆积,其中包含的记忆信息是如此丰富而
驳杂,似乎很难统一到某种知识谱系中,难以作出条分缕析的学理性认识。
譬如,关羽身前为人臣,死后却称帝,被尊为“关帝” ,忠诚者变成了忠诚
之对象,这是哪门子的纲纪?然而,这个对象化过程似乎亦一再被复制。
再如,照例说戏台上的人物都有好人坏人之分,可是吕布呢?所有的
历史学者对吕布都没有正面评价,戏台上吕布却是讨人喜欢的武生(翎子
生) ,他算是好人还是坏人?
毛泽东要替曹操翻案,显然亦有好人坏人的标准。当然,操心古人的
政治正确和先进性代表也是郭沫若、翦伯赞那些大学者的学术雅趣。可是,
民间野老村夫乃至青少年读者最操心的却是马超与关羽的武艺高下,三国
武将排行榜永远是一个让人感兴趣的话题。还有,刘关张三人“寝则同床”
是怎么回事?今天的读者从三国叙事的密码中又发现了新的问题——现在
网上就有许多帖子讨论这哥仨是否有龙阳之癖。
混沌的历史记忆,映照着五花八门的现实图景,尤其自明清以来民间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