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记忆可能漶漫不清,也可能本身就带有某种想象,小说家不妨以自己的想
象去修正前人的想象,以填补历史记忆。譬如, 《三国演义》将“匡扶汉室”
作为大目标,衰靡不振的汉室就成了光荣与崇高的象征。在国家意识召唤
下,放大和凸显了忠勇节义的英雄气概。小说家之所以同情弱势的蜀汉一
方,并非出于文学史家所谓“刘姓天下”的正统观念,而是痛感于宋元以
后中土沉沦的现实悲况。沉沦之中重述恢复汉室之旧梦,明显是召唤汉族
士夫之历史记忆,强调华夏民众之国家认同。逆境奋起的英雄叙事对于饱
受欺辱的民族来说意义重大,人们至少能藉此获得某种精神自慰。有趣的
是,对《三国志》记述的刘备三番五次后院出事, 《三国演义》竟照单全收,
因为正好藉以重构另一种故事。关羽千里走单骑,赵云长坂坡杀入万军之
中,都是以护嫂救主大显其无比忠勇;同时,更于忧患之中刻画刘备苦其
心志、动心忍性的大人之心。尺蠖之屈,以求伸也,这是小说家眼中的王
者风范。
《三国演义》描述的谋略手段是所有三国叙事中最精彩的内容,小说
情节几乎按照博弈性设计推衍,由于战争语境使得一切诡诈之术都合法化
了,因而得以尽兴发挥。当然,此中的机会主义策略自是沉淀于国人集体
意识中的文化记忆。当初,关羽被曹操的军队围在下邳城外土山上,曹操
派张辽来劝降,关羽提出的第一个条件就是“降汉不降曹” ,这种说法有些
自欺欺人(他本来就是汉臣,何来降汉之说) 。关羽的“投降”只是应机权
变,曹操答应得竟很爽快, “吾为汉相,汉即吾也” 。反正大汉王朝就攥在
手心里。他只想着将关羽收归己用,不去纠缠什么说法。彼此各自表述,
各取所需,乃以实用主义对付机会主义。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