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www.sanguocn.com
2
君,他的“三顾茅庐” ,侧重表现了他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至诚精神。刘
备马跳檀溪后遇到司马徽时就听说“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 ”在
他心里,便已播下了访贤求士的种子。但究竟向何处寻找,却如在云雾之
中。经徐庶、司马徽一再举荐,刘备得知伏龙的真实姓名与隐居地址后,
便决心亲往隆中求谒诸葛亮, “三顾茅庐”便从这里开始。
二
“一顾茅庐”未能遇上,却遇上崔州平。崔州平认为:天下正值由治
入乱, “欲使孔明斡旋天下,补缀乾坤,恐不易为,徒费心力耳。 ”刘备觉
得自己负有“匡扶汉室”的重任,他不为人言所感,必欲觅得贤才,以求
安邦定国之策。 “二顾茅庐” ,虽然正值隆冬,天寒地冻,刘备却顶风冒雪
再去寻访,不料,这次遇到的是石广元、孟公威二位隐士和诸葛亮的弟弟、
岳丈,仍没有见到诸葛亮。到了第二年新春,刘备决心选择吉期,斋戒三
日,熏沐更衣,第三次走访卧龙。通过三顾茅庐作品突出地表现了刘备谦
恭大度、礼贤下士的君王风度。这一描写,反映了作者罗贯中的愿望。他
希望统治者重视德才兼备的知识分子,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因此,
整个作品带有强烈的理想色彩。 “定三分隆中决策”充分表现了诸葛亮对于
当时政治形势的深刻了解和对未来发展的正确预见。他根据客观情况,提
出争取荆、益二地,利用魏、吴矛盾,造成鼎足之势,然后再谋图中原,
进而实现统一的方针。这就决定了诸葛亮出山后的政治格局。诸葛亮在刘
备“三顾”的感召下,终于答应出山辅佐刘备共图霸业。 “三顾茅庐”里的
诸葛亮,是作者罗贯中所仰慕和歌颂的知识分子形象,他熔铸着作者的理
想与抱负。罗贯中多么期望能有一个像刘备那样的明主,将自己的聪明才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