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www.sanguocn.com
3
《水浒传》的“义”有类似之处,又和格守政治理想联系在一起。诸葛亮
的“义”就和刘备一直宜扬的“仁”挂钩,诸葛亮临终给刘备的儿子上遗
表就希望后主“清心寡欲,约己爱民;达孝道于先皇,布仁恩于宇下” 。但
这个“义”有时也产生极不好的作用。关羽为了“义”而放走本集团最大
敌人曹操,违背了本集团的最大利益。刘备为了兄弟之“义” ,为了报关羽
被害之仇,出兵攻吴,违背了诸葛亮的战略决策,将蜀国大好局面全部丧
失, 还赔上了自己的性命。 实际上他是为了兄弟之间的小义, 而失去了 “复
兴汉室”的大义。聪明过人的诸葛亮有时也栽到“忠义”这两个字上。诸
葛亮第四次伐魏时,已经胜券在握,后主听信谗言将他召回,诸葛亮此时
如不从之, “是欺主矣” , “若奉命而退,日后再难得此机会也” 。为了“忠
义” ,诸葛亮放弃了千载难逢的取胜机会。
3、刘备的仁德性格的描写
《三国演义》的作者赋予刘备仁德个性的又一个特征就是爱民。从安
喜尉任上的“与民秋毫无犯” ,到入主益州后的“开仓赈济百姓” ,刘备的
一生始终牢记“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结义誓言,即就是到了穷途末路,
也不例外。当曹操“分八路之兵,填平白河,来攻樊城”时,刘备依诸葛
亮之言, “速弃樊城,取襄阳暂歇” 。就在这危急时刻,刘备并没有忘记百
姓,令“孙乾、简雍二人在城中声扬曰: ‘今曹兵将至,孤城不可久守。百
姓愿随者,便同过江。 ’两县之民,若老若幼,齐声大呼曰: ‘我等虽死,
亦随使君。 ’ 即日号哭而行” 。 在曹兵的急追下, “新野、 樊城百姓, 听得 (曹
操)大军只在后面,扶老携幼,将男带女,滚滚渡江,两岸哭声不绝。玄
德于船上大恸曰: ‘为吾一人,而使百姓遭此大难,吾何生哉! ’欲投江而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