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www.sanguocn.com
5
1940 年代,关于毛本的讨论,国内几乎是空白。然而,日本的荒井瑞雄在
《汉学会杂志》发表了一篇《关于毛声山》的文章,此文进一步论证了金序
的不可信。
第三个阶段(20 世纪 50—70 年代末)。这一时期探讨毛本的文章不多,
却出现了一个引人注意的研究趋向,那就是从总体性的评价开始转入具体
的分析和探讨。
1953 年,作家出版社整理出版了《三国演义》。同年 11 月 23 日,又召
开了《三国演义》座谈会,一度引发了《三国演义》研究的热潮。然而进入
1960 年代,三国研究趋于沉寂,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 1970 年代末。 在此期间,
关于毛本及毛宗岗的专文仅有两篇———石珍的《〈三国演义〉和毛宗岗》
和秦亢宗的《读毛批本〈三国演义〉札记》。秦亢宗认为毛宗岗的小说评
点不乏精辟的见解,他对毛本的小说批评思想进行了初步的挖掘和整理,这
为以后更加系统地总结毛氏小说理论开了先河。 由于作家出版社出版的 《三
国演义》基本上是根据毛宗岗评定本印的,这自然引起了学者对毛本文本内
容的注意。顾学颉的《“三国演义”的校补工作》在仔细研读的基础上,指
出了毛本虽有很多的改进,但还有些错误和缺漏,尚待改正。他依据《三国
志》、《资治通鉴》、《文选》等书,作了一些校订和补正(按:1980—1990
年代,沈伯俊先生对毛本《三国演义》作了更加充分细致的校理)。
此外,《三国演义》论著,以及文学史和小说史中也往往会涉及毛本。不
过对毛本的评述大同小异:一方面承认毛氏的加工对《三国演义》全书的艺
术质量有所提高;另一方面又认为使原本的封建正统思想更为浓厚。
总而言之,建国后的前 30 年,毛本研究尚未广泛展开。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