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www.sanguocn.com
7
机变,并没有忠义的激愤,并且也表现他为自己的惜身找到投鼠忌器的解
释。但是同出于《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刘玄德败走夏口”一回中,刘备
被曹军追赶,关羽叹息: “曩日猎于许田时,若从吾意,可无今日之患。 ”
刘备这时陈述的理由是: “比时亦为国家惜耳。若天道辅正,安知此不为福
也。 ”很显然,这是两位对刘备有着完全不同理解的叙述者对刘备的不同刻
画,前一位叙述者(A)或许是要写出刘备的机变、权谋和忠义,但无意
中也表现了刘备的惜身和忠义的非出于本性,后一位叙述者(B)似乎是借
史料,表现刘备的顾全大局,但令人惊异的是,或许是另一位叙述者(C) ,
或许是另一位点评者(D) ,或许就是他本人(B) ,紧接着又不顾小说体例,
转述了史家裴松之对刘备的贬剥: “当时玄德在许昌,曾与董承等同谋,但
事泄漏不克谐耳;若为国家惜操,安肯若是同谋诛之乎?云长果此时劝杀
曹操,玄德不肯从者,因恐惧曹操心腹爪牙之多也,有徒事不宿构,非造
次所行。操虽可杀,自身亦不能免祸,故以计而止,何惜之有乎!既往之
事,故托为假言。故知为国家惜而答云长者,非本心,乃饰词耳。 ”这意味
着什么?或者意味着叙述者 B 是有意识借刘备的这段话来解释其对朋友不
信的虚伪性格, 或者意味着叙述者 C 或点评者 D 从中读出了叙述者 B 对刘
备虚伪性格的塑造,或者叙述者 B 和叙述者 A 是同一个人,希望通过刘备
前后不一的回答,表现他反复无常、不守信义的性格,或者叙述者 C 与叙
述者 A 是同一个人,揭示叙述者 B 的叙述的真意。
总之,如果把前后两个情节的叙述看作是不同的叙述者,则充分表现
了不同叙事者对刘备形象相差甚大的把握,如果看作是同一个叙述者,那
么这个叙述者必定是非常复杂,因此对于刘备性格也有非常复杂的把握。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