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www.sanguocn.com
2
图以所谓辨证的方式作出整合的解释,这样也就抹杀了在文本形成过程中
各种处于次要位置的异质的声音,有些学者甚至由于各种原因,未能适当
地理解文本中所呈现人物形象的性格内涵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有时主次易
位,抓其一点,不及其余。
刘备是《三国演义》中的重要形象,可以说是性格内涵最为复杂,人
性表现最为充分,贯注了各种叙述眼光和价值倾向的形象,也是迄今尚未
能真正得到符合于文本复杂性的适当解释的形象——尽管对其形象及塑造
有各种差异很大甚至完全相反的观点。
胡适在小说史考证上,颇开一代风气,也确有相当大的成就,但他对
文本之文学性和艺术性的把握, 往往有所欠缺, 尽管他很清楚地意识到 “ 《三
国志演义》 不是一个人做的, 乃是五百年的演义家的共同作品” , 却认为 “ 《三
国演义》的作者,修改者,最后写定者,都是平凡的陋儒,不是有天才的
文学家,也不是高超的思想家。……他们又想写刘备的仁义,然而他们只
能写一个庸懦无能的刘备” 。 (1)他把刘备的主要性格归结为庸懦无能,显
然忽略了文本中刘备雄才大略、机变权谋、善揽人才和人心的诸多表现,
更忽略了其决断、城府的一面,不过他意识到了创作目的与效果的差异。
尽管胡适在《 〈三国志演义〉序》后提到他参考了鲁迅的《小说史讲义》稿
本,但他没有能接受鲁迅对于刘备形象塑造的解读,鲁迅也认为作者的理
想与文本的效果并不一致,但他着眼的是性格的真伪: “至于写人,亦颇有
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 (2)他认为作者
本想把刘备塑造成长厚者形象,实际上却让人看起来具有虚伪的性格。对
于文本确确实实存在的刘备性格虚伪性的表现,鲁迅理解为作者叙事手段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