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www.sanguocn.com
13
的一面,不还荆州、不取益州行为中就体现了刘备高超的作伪才能。而白
帝托孤更是堂皇的作伪行为,且看史书和小说关于此事的不同叙述:
《三国志·诸葛亮传》 :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嘱以后事,谓
亮曰: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
才,君可自取。 ”亮涕泣曰: “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
(6)
《三国志演义》 :先主泣曰: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
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 ”孔明听毕,汗
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 “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
之以死乎! ”言讫,叩头流血。
……孔明曰: “臣虽肝脑涂地,安能报知遇之恩也! ”
两段文字可谓大同小异,但正是在细微的差异中,显示了小说叙述者
与史传叙述者对刘备性格的不同把握。 《三国志·诸葛亮传》写诸葛亮听到
刘备托孤之言后,涕泣作答。 “涕泣” ,显示的心理内涵应该是悲伤、感激
与担忧,悲伤刘备将死、感激刘备知人、担心任重道远。正是有感于刘备
此举的难能可贵,作为历史学家的陈寿评价说: “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
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 ” ( 《三国志》第 892 页)而史书评
价者孙盛则出于对政治后果的考虑,对刘备托孤之言大加否定。 ( 《三国志》
第 918 页)力图显现人性复杂性和真实性的小说家,却因为着力改写了诸
葛亮的态度,使得刘备的嘱托实质性地改变了内涵,从中写出刘备的试探、
警戒与无奈的复杂心态:一方面,将诸葛亮比于曹丕,暗示他若取代阿斗,
则成为曹丕类篡逆罪人;另一方面,因深知阿斗才能、性格的平庸,刘备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