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键登录:

论多重叙述中的刘备形象
(0 次评价)6899 人阅读0 次下载
三国艺苑 www.sanguocn.com 10 了虚伪、矫情,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情节的叙述本身提供了相关的依据, 而是评点家根据其他情节认定刘备虚伪后,才在这些地方作出刘备性格心 口、言行不一的判断。虽然在某些仁义言行的背后,也许还能挖掘出其他 深层的动机。如刘备不同意以的卢马妨人是否既因为他看破了对方的试探 目的,又因为深知徐庶说法的不可信,因为前面的叙述中已经交待的卢之 主的死亡,徐说若可信,则恰恰不会对刘备再形成妨害。又如不留徐庶, 可能是因为刘备对不放徐庶可能导致的负面效果有清醒的认识。而三顾茅 庐礼贤下士则是因为此前司马徽曾言:“伏龙、 凤雏, 二人得一, 可安天下。 ” 然而这些都只是可能性而已,它并不属于叙述者明确的陈述。 文本中又同样存在着刘备不仁的叙述。第四十一回写刘备不弃百姓而 走,说“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 ”将以人为本作为 “举大事”的手段,其实已经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了。第六十回: 刘备在取益州过程中,所谓“同宗,不忍相图” 、 “恐天下人唾骂” 、 “若以 小利而失信义于天下,吾不忍也” 、 “恩信未立,若行此事,上天不容,下 民亦怨”的种种言论,具有相当的心理真实性,也充分地体现了他的政治 智慧。然而“主公只以仁义为重,今日毁书发怒,前情尽弃矣。 ” “伐人之 国而以为乐,非仁者之兵也。 ” “非吾不行仁义,奈势不得已也。 ” “刘备以 诈力取刘璋,蜀人尚未归心。 ”又通过刘备本人、其谋士、敌对势力三方的 言论,强调了取西川的非仁性质。小说还通过断言“玄德乃仁义之人,必 不相负”的鲁肃一再堕入诸葛亮、刘备设置的机彀,受到欺骗,写出刘备 的不仁。 刘关张桃园结义时即立下誓言——“上报国家,下安黎庶” ,后来又加

打分:

0 星

用户评论:

三国艺苑
于 2017-07-03 上传
畅读榜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5160554号

鲁公网安备 37132702371524号

GMT+8, 2025-7-9 17:04 , Processed in 2.122631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