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思想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古代作家在构饰战争的奇特情节时,已不认真考究其
实际的真实合理,而往往为表达自己的主观情志率意虚构,带有很多的想
象色彩和戏谑味道。 《管锥编》就引清周亮工评“项羽悲歌”的话说: “余
独谓该下是何等时,虞姬死而子弟散,匹马逃亡,身迷大泽,亦何暇更作
歌诗!即有作,亦谁闻之而谁记之欤?吾谓此数语者,无论事之有无,应
是太史公‘笔补造化’ ,代为传神。 ” “笔补造化”实为古代文人创作的特点
之一。就《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来说,他虽然是个“有志图王者” ,并
有可能参加过实际的征战杀伐,但终究是个勤于笔耕的文土,有文人的脾
性和情趣,难免受到“笔补造化”的传统艺术手法影响,这表现在《三国
演义》的战事描写上,就是贯串其中的种种“戏”之笔墨。
另外,元代已出现大量以《三国演义》故事为题材的戏剧,现存的三
国戏剧目就有数十种。这些剧作大多具有民间艺术的虚构性,有着强烈的
时代情绪和生活气息,充满喜剧色彩和夸张、浪漫的成份,其情节多与史
实差距很大。举一个实例说,无名氏杂剧《隔江斗智》中,周瑜用美人计
妄赚刘备,以期获取荆州,却反中了诸葛亮的圈套。在领兵追杀至江边时,
误把花轿里的张飞当作孙安小姐,跪立禀事。结果却被张飞大大地嘲笑了
一番道: “兀那周瑜,你认得我老三吗?好一个赚将之计,亏你不羞。我老
三若不看你在车前这一跪面上,我就一枪在你这匹夫胸脯上戳个透明窟
窿” 。情节喜剧性夸张意味十分明显。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 ,无疑地受
到这些“三国戏”的影响,甚至借用了其中的某些情节和手法。这样,他
继承古代文人的传统,在采撷史实的基础上,结合民间传说和元代三国戏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