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分的关系。无独有偶,在《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中有这样的批语:
可怜高定、 雍恺、 朱褒, 真如一班小儿随人调弄…竞如看戏文一般 (八
十七回总评) ;
又有:
孟获有此老面皮,孔明有此老手段,看此,分明看了杂剧也。 (八十八
回总评)
这说明,颇具艺术眼力的李贽也注意到了《三国演义》写战的“戏”
笔特点。
在《三国演义》成书之前,大量的史传文学就已积累了丰富的描写战
争的艺术经验。 《左传》就注意不单纯写战争场面、战斗经过,而是把战争
和政治问题结合起来, 通过曲折的情节和生动逼真的细节突出人物的性格。
像有名的“鞍之战” , “城濮之战”等皆是如此。史学巨著《史记》描写战
争的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司马迁特别善于在激烈冲突的矛盾中凸现
人物的品格,表现自己的倾向和理想。比如《项羽本纪》即是通过巨鹿之
战、鸿门宴、垓下之围等争战场面的描绘,刻画了项羽、刘邦等人的生动
个性。其中某些场面情节的渲染、夸张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戏”笔意味。
如垓下之战,在紧张、激烈的大战氛围中。项王伴着虞美人醉饮悲歌: “力
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并
且“美人和之” 。悲壮的场面描绘衬托了一个曾经英武盖世但却无力回天的
西楚霸王的无奈心境,颇具戏剧性。又如《李将军列传》 ,写一代名将李广
放骑退胡兵、射虎箭入石等故事也都有较强的戏剧性。可见, 《史记》写战
争是以写意性的方法,达到一种主观情志的抒发,为表现人物性格和作者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