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键登录:

论《三国演义》仁政思想的悲剧实质
(0 次评价)5425 人阅读0 次下载
三国艺苑 www.sanguocn.com 5 了诸葛亮在“三顾茅庐”中业已提出的政治主张,并献出西川地图。为坚 定刘备的取川决心,了解川中详情,发展蜀汉基业,提供了先决条件。回 到西川之后, 张松又向刘璋建议: “刘皇叔与主公同宗, 加之本人仁慈宽厚, 有长者之风。赤壁鏖兵之后,操闻之而胆裂,何况张鲁乎?主公何不遣使 赍书以结好之,使为外援,足可以拒曹操、张鲁,蜀中可安矣” 。使刘备能 够率领五万大军,以北拒张鲁的名义,堂而皇之地开进西川。并作为内应, 张松为刘备求取西川作出了重要贡献。如果着眼于蜀汉集团的政治利益, 张松献图无疑促成了刘备政治上的成功。但作者却按照“为臣者,各尽其 忠” 的伦理原则, 毫不客气地把这位本属于刘璋的臣僚斥之为 “卖主求荣” 。 为了蜀汉集团的政治利益,张松付出了惨重的伦理代价。 在《三国演义》中,无论是伦理上的成功导致政治上的失败,抑或政 治上的成功导致伦理上的失败,一方面表明伦理和政治在本质上的对立和 难以兼容的事实,而作品对“仁义”的肯定和“功利”的否定,又说明作 者是以伦理的眼光观照政治。于是,政治终于成为伦理的附庸而取消了独 立存在的价值,伦理则成了政治的主宰而成为评价政治的价值标准。所以, 《三国演义》的“仁政”思想,实质上是以伦理内容为核心的政治理想。 而理想总是难以代替并战胜现实的。 《三国演义》的悲剧实质也在这里显露 出其端倪。 3 作为一部悲剧, 《三国演义》不仅表现了当时的人对统治者的伦理要求 和“仁政”理想,更重要的是,还表现了这种要求的理想的毁灭及其毁灭 的过程。诚然,蜀汉悲剧的成因非常复杂,诸如曹操国力的强大,孙吴的

打分:

0 星

用户评论:

三国艺苑
于 2017-07-03 上传
畅读榜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5160554号

鲁公网安备 37132702371524号

GMT+8, 2025-5-11 03:45 , Processed in 0.631949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