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www.sanguocn.com
6
地理优势,刘禅的昏庸愚蒙等等,但最根本的原因却在于“王道”政治和
“霸道”政治、伦理理想和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
《三国演义》的悲剧,首先是“仁政”理想的悲剧。 “王道”政治既然
是理想的政治,那么, “霸道”政治则是现实的政治。正象理想难以战胜现
实一样,在封建社会中, “王道”的力量远远不如“霸道”的力量来得那么
强大, “王道”的作用远远不如“霸道”来得现实。对统治者来说, “王道”
的魅力较之于“霸道”永远显得大为逊色。故尔,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
文·关于中国的两三件事》中说: “在中国的王道,看去虽然好象是和霸道
对立的东西,其实却是兄弟,这之前和之后,一定要有霸道跑来的,人民
之所以讴歌,就为 了希望霸道的减轻,或者不更加重的缘故” 。正如庞统
在“献策取西川”中所提出,刘备认为是“金石之言”而认可的: “离乱之
时,用兵争强,固非一道也。若拘于礼,寸步不可行矣,宜从权变用之。
且‘兼弱攻昧’ ,五伯之常; ‘逆取顺守’ ,古人所贵。……历代以来,多以
权变得天下” 。在刘备身上,无疑体现了“仁政”理想,但刘备如果一味地
坚持“仁政” ,恐怕一辈子都将一事无成, “寸步不可行矣” 。 “离乱之时,
用兵争强”的客观局势,常常迫使他不得不暂时“从权变用之” ,放弃“仁
政” 。尽管刘备一再声称, “宁死不忍作无义之事” ,对刘表拱手送来的荆州
“力辞不受” ,但最后还是不能不“暂借”刑州;尽管刘备反复强调“吾以
仁义躬行天下” , “不以小利失信于天下” ,入川之后死活不愿图谋刘璋,但
终究还是平定了益州。用刘备自己夺取西川之后的话来解释: “非吾不行仁
义,奈势不得已也” 。刘备性格中这种言行不一的现象,与其说是“虚伪”
的表现,还不如说是“王道”政治和“霸道”政治的矛盾在他思想中的外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