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www.sanguocn.com
6
中写道: “帝以雄武之姿,当艰难之运,栋梁之任,同乎曩时,匡正之功,
异于往代” ,对曹操非同寻常的政治才干和杰出的军事才能都十分称赏。但
他也敏锐地指出:曹操“观沉溺而不拯,视颠覆而不持,秉钧国之情,有
无君之迹” , 因此, 他从维护大唐江山长治久安的统治利益出发, 以古鉴今,
训诫臣下,特别是元老重臣不要去学曹操“有无君之迹” ,永远效忠于唐王
朝。无独有偶,北宋司马光对曹操也有类似的看法,尽管他在编纂《资治
通鉴》时以曹魏为正统,甚至为了替曹氏政权辩解,说它“是夺之于盗手,
非取之汉室也”⑩,但他也看出曹操“蓄无君之心久矣” ,因而在《资治通
鉴》中也建议北宋皇帝,要对臣下进行“教化” ,不要去学曹操。这种对待
曹操有誉有毁但归之于毁的态度,在封建统治者中是颇有代表性的,正如
翦伯赞先生所言:对曹操“是不会有一个封建皇帝会喜欢他的,只要提起
曹操,皇帝们就会感到自己的皇冠有滚到地下的危险。 ”(11)这道出了封建
统治者心中的秘密,也揭示了否定曹操的真实原因。
列宁曾在《关于民族问题批评的意见》一文中指出: “每一个民族文化
中都有两种民族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实际上也存在着上层统治阶级
的文化和民间文化两种形式,二者的主要区别是:民间文化对历史人物的
评判更重道德而轻功利,具体到对待曹操这一人物的评价上说,民间文化
对曹操始终是否定的。唐代诗人李贺在《古邺城童子谣效王粲刺曹操》中
这样写道: “邺城中,暮尘起。将黑丸,斫文吏。棘为鞭,虎为马。团团走,
邺城下。切玉剑,射日弓。献何人:奉相公”(12)。从民谣可以看出下层群
众是不赞成曹操的。北宋穆修在《亳州魏武帝帐庙记》一文中也载明:宋
真宗修庙后,曹操庙香火仍然不旺,地方官再度提倡,本地人为了讨好上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