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www.sanguocn.com
7
司, “惭且喜曰:亳民阇鄙,蔑有所知,蒙帝之休,罔识攸报” ,因而捐资
助修。这正说明统治者尊敬曹操,并非百姓的自愿(13)。苏轼《东坡志林》
中则有这样一段记载:
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
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
之泽,百世不斩。
这真实地说明了下层群众对曹操的态度,也反映了民间拥刘反曹的普
遍性。
西晋文学家陆机曾在《辩亡论》中说: “曹氏虽功济诸夏,虐亦深矣!
其民怨矣! ”这比较客观地揭示了人民痛恨曹操的根本原因。在民间,曹操
之所以遭到反对,并不在于他姓曹、非汉室宗亲,而主要在于他的奸诈无
道、暴虐害民、背信弃义、损人利己的品德和恶行,因而在三国故事广泛
流传后,人们就不断地以自己的善恶评判和憎恶感情不受客观事实限制地
移植,使本来具有多侧面特性的曹操这个历史人物,变成了人们有意识创
造的丑和恶的化身,成为彻底被否定、被鞭挞的形象。在民间,至迟在北
宋中叶曹操这个艺术典型便大体上定了反面形象的基调,在此后的诗文、
院本、话本、杂剧创作中,曹操奸臣的形象更趋清晰完整。元代至治年间,
建安虞氏刊印的《新全相三国志平话》 ,是宋元以来民间“尊刘抑曹”之风
在文艺创作中的集中体现,典型地表现出了宋元时期市民阶层普遍的审美
意识和情趣,而曹操作为奸臣的角色也基本定型了。
罗贯中就是在这种复杂的民族文化的背景上,在这种群体意识氛围中
塑造曹操形象的,因而不可避免地受到启发和感染,这决定了《三国演义》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