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www.sanguocn.com
6
目惊心,这些血腥的字眼在《蜀书》里是找不到的;人们在《蜀书·先主
传》所能够看到的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刘备确实有仁爱之心,广大民众则
自发地归心于刘备——这显然也是《先主传评》中“弘毅宽厚”一句的注
脚。总之,评议跟叙事互为表里,作为《三国志》评价历史人物的方式,
字里行间褒贬予夺,委婉曲折意味深长。当然,陈寿的评议毕竟是一千七
百多年前史家的看法,今天品评三国人物或戏说三国故事,完全可以不考
虑陈寿的观点而另立新说,这是毫无疑问的。
三
陈寿一向刚正不阿。在蜀汉担任观阁令史时,适逢奸宦黄皓惑主专权,
尽管朝廷大臣都曲意附从,但他却不买黄皓的臭账,因此屡被谴黜。蜀汉
灭亡后,他在晋廷担任著作郎时,虽为名贤张华、杜预所赏识,但却因为
招恨于忌贤妒能的权臣荀勖,曾被排挤到地方上去任职。不难想象,在不
媚权贵而仕途多舛的一生中,具有如此性格、如此遭遇的陈寿,心头蕴积
的是怎样一种激情。 如果说, 《史记》 是司马迁借以抒发愤懑的载体; 那么,
《三国志》又何尝不是陈寿倾诉自己喜怒哀乐的著作?
《三国志》的抒情,有显性的,有隐性的。显性的抒情用感叹句表示,
隐性的抒情则寄寓于评议或叙事之中。
在三国人物中,汉丞相诸葛亮是陈寿最崇敬的一代伟人, 《蜀书·后主
传评》中论及诸葛亮云: “经载十二而年名不易,军旅屡兴而赦不妄下,不
亦卓乎! ”笔者以“不亦卓乎”的感叹,毫不掩饰地表达了无限景仰之情。
对于卓越超群的人物,当然要有与众不同的传记和评议。所以《蜀书·诸
葛亮传》不仅在记事篇幅上超过《三国志》中所有名臣的传记,而且在评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