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www.sanguocn.com
10
国于民有损的事情上,可祸国殃民。体现在好人身上,被誉为足智多谋;
体现在坏人身上,被斥为阴谋诡计。年尚幼的曹操听后“喜”之,并不一
定是喜在预见自己将来能成为奸中之雄上,而恐怕是喜在这两句话实际包
含的承认自己聪明多智上。因而只能说是一种说不上好也说不上坏的模糊
之喜。
建安三年四月,曹操进兵荆州,沿途看见“麦已苍黄” ,便命令大小将
校: “凡过麦田,但有作践者,并皆斩首” 。这显然具有明显的爱民性质。
不料自己的马却因受惊,践倒小麦,他便“割发权代首” ,以示惩戒。对此,
罗贯中借史官之口评论说: “此乃曹操能用心术耳。 ” 毛宗岗则一会儿说 “欲
申军令, 则自己之发亦可借。 借之谋愈奇, 借之术愈幻, 是千古第一奸雄” ;
一会儿又连声嗟叹: “权诈可爱” ! “权诈可爱” !今人对曹操此举也一直有
两种截然相反的看法。这情况就是由割发代首本身的模糊性质造成的。从
它与驾驭军队的关系来看,似乎含有借之欲申军令的“权诈”成份;但作
为一军之帅能以对自己实际上是最大限度的惩罚,来表示护麦的善心和决
心,又是难能可贵的。所以《钟伯敬先生批评三国志》说: “老瞒自刎割发
等事,似同儿戏,然万军悚然,兆民受福则实事也。 ”我们切不可用单侧面
观察方法看待这种含有二重意义的模糊现象。
建安十年正月,兵进南皮时,河道尽冻,粮船不通,曹操欲让百姓敲
冰拉船。百姓皆望深山而逃。曹操大怒,下令: “捕得百姓来,斩之! ”但
当百姓闻之,纷纷主动前往曹操营帐投首时,曹操却对百姓说: “若不杀汝
等,则吾号令不行;若杀汝等,吾无仁心也。汝等快往山中藏避,休被吾
军士擒之。 ”罗贯中在此加了一行小字注: “此操之奸雄也。 ”毛宗岗更视此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