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www.sanguocn.com
20
处, 杀戮人民, 发掘坟墓” ) , 残酷至极。 在攻寿春时, 他 “纵军入城掳掠……
寿春城中,抢掠一空” (罗本《曹操会兵击袁术》 。毛本删去“纵军入城掳
掠” ) ;在对袁战争进攻南皮时,因百姓不愿为其敲冰拽船,他便命令捕杀
百姓(罗毛本同) ,后虽有所通融,但至少可以说明,他在一怒之下,是可
以视民命如草芥的。很明显,此类情节,都是作者为了揭露曹操的残民以
逞而设置的。但作品又确有几处写他关心民事的地方,如征张绣时不准践
踏麦田,攻袁绍时严禁下乡杀人鸡犬,不教枉废民业,让冀州百姓于后军
就粮以及减免租赋等。这种虐民和“恤民”行为,似属不可调和的两极,
实际上, “虐”也好, “恤”也好,都统一在“利我”这一点上:徐州屠戮,
是报杀父私仇;南皮杀令,是解进军之急;寿春纵掠,是迎合军心。而各
种“恤民”措施,则是为了树威信,买民心,以便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攻冀州时,他因禁令使军民震服,便“心中暗喜” ;向襄樊攻刘备时,刘烨
建议他“必用先买民心,民心若定,纵兵微亦可守矣。 ” (罗本《刘玄德败
走江陵》 。毛本删“民心若定”等)这都可以作为他以利己为中心的“恤民”
的注脚。
在曹操的“恤民”措施中,还有一引人注目之处,即仓亭大捷之后,
他否定了诸将要求一鼓作气,攻克冀州的要求,坚持要待到老百姓秋收后
再采取行动,这无疑是于百姓有利的决定,不宜抹煞其意义。但这是不是
为了“恤民”而不顾及军事上的胜负了呢?(当然也不宜这样)恰恰相反,
他首先考虑的还是军事利益,而不是老百姓的禾稼,他在分析当时的形势
说: “冀州粮食极广,审配又有机谋,急未可拔。见今禾稼在田,功又不成,
枉废民业。姑待秋后,取之未晚。 ” (罗本《曹操仓亭破袁绍》 。毛本删“功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