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www.sanguocn.com
14
对于研究《三国演义》以及其他历史小说的指导意义究竟何在?这恐怕不
是只言片语能够说清楚的问题。按照郭沫若的观点,古代历史小说家罗贯
中是根据他所理解的历史真实去塑造曹操形象的,但是以今天的意识、眼
光来看,也就是以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历史真实来衡量罗贯中所理解的历史
真实,那么罗贯中的历史真实就成了问题,因而他创造的艺术真实也就失
去了基础。如果照他这样以今例古,那么所有古代历史小说中的人物和故
事,都是不符合今天的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标准的,因而都是可以翻案的,
只要我们想给谁翻案,就可以给谁翻案。如此这般,岂不是有些荒谬、滑
稽了吗?
其四, “两种版本,两个曹操”研究方法的科学性问题。笔者曾看到一
篇题为《明反曹,暗反刘》的文章,论者罗列了《三国演义》中某些客观
上似乎可以反映刘备虚伪、狡诈的细枝末节,通过深文周纳的分析后,指
出罗贯中并不真心“拥刘” ,他的骨子里是“反刘”的,他认真地揭示了刘
备的伪诈和残忍。这种看法似乎并不符合罗贯中的主观创作意图,也不符
合绝大多数读者的阅读感受。究其原因,就在于论者人为地割裂了人物与
文本主旨、情节、环境、语境,以及其他人物等多重的具体关系,孤立地
分析人物的言行,以至于主观臆断,用矛盾的次要方面掩盖矛盾的主要方
面,从而得出以偏概全的结论。这种情况是否也存在于“两种版本,两个
曹操”的研究方法中?这是值得思考的。
其五,建国以后至六七十年代,研究者多喜欢用阶级论、人性论等观
点来定性、 评价曹操形象, 这种理论、 方法的合理性和局限性表现在哪里?
这个问题实际上牵涉到对 50~70 年代国内古代小说研究成果的客观、 公正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