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www.sanguocn.com
6
扬的正统“忠义”观念仅成为点缀在弥漫着硝烟的道德废墟上的“装潢” ,
已被束之高阁。人们崇尚的是兴邦之才、审时度势之能。明人王圻《稗史
汇编》载罗贯中是一位“有志图王者” (8) ,曾参加张士诚义军,做过张的
幕僚, 体悟到士人于乱世中求建功业的不易, 渴求 “上报国家, 下安黎庶” ,
因而小说始终洋溢着积极入世精神与昂扬不屈的抗争志趣。罗依·A·米
勒曾把《三国演义》描述为; “一部引人入胜的小说,其主题是表现人类抱
负的本性。 ” (3)P53 即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及功业欲求。曹操青梅煮酒有
论; “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
也。 ”周瑜舞剑,歌曰; “大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 ;吕
布曾云; “大丈夫生居天地间,岂能郁郁久居人下。 ”积极用世情怀随之而
来的便是主体意识的觉醒; “叛逃”只是为了选择更适合的去向,施展平生
才学。
君权弱化,多个政治集团并峙的局面加速了正统“忠义”观念的消解,
从而为“叛逃”的发生提供了可能。东汉末年,阉宦与外戚弄权,朝政日
非,人心日乱。党锢之祸更是拉大了士人与政权的距离。 “治国、平天下” 、
忠君为国等价值信条受到怀疑,而割据政权招纳贤才,形成了唯才是举的
风气(9) 。这一新型人才观既是时代的必然要求,亦为作者的主观情感使
然。文本所示历史画卷与作者所处时代有惊人相似之处。元末暴政,加上
水旱蝗灾,使社会进入一个大动荡时期,现实斗争的局势相当复杂,存亡
的命运极其不易把握。像韩山童、刘福通、陈友谅……尚且顾命不暇,更
何况集结于其周围的文臣武将的身家性命, 正所谓 “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 !
儒学权威的旁落彻底完成了士人对“叛逃”心理顾忌的消解。汉末儒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