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键登录:

《三国演义》中正统“忠义”观念视域下的“叛逃”母题
(0 次评价)5046 人阅读0 次下载
三国艺苑 www.sanguocn.com 7 学衰微,既有其内在原因,也有社会因素的影响, “从初平之元,至建安之 末,天下分崩,人怀苟且,纲纪既衰,儒道尤甚” (10) ,正如徐庶初遇刘 备时所歌; “天地反覆兮,火欲殂;大厦将崩兮,一木难扶……”而作者更 是借诸葛亮之口对只识寻章摘句而胸无一策的腐儒嘲讽批判。在罗贯中看 来,儒学经典已不成为乱世豪杰图王称霸的资本,其原有的使命感及崇高 性在支离破碎的现实面前已暗淡无光。至元,儒学权威更是一落千丈,统 治者怀疑、轻贱,甚至仇视士人,以致当时流行“八娼九儒”之说。困厄 卑下的士人以一种置身世外的态度,对主流文化予以理性反思,已没有了 “忧国孤臣泪,平胡壮志心”的政治豪情,有的只是“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的伤感,及“鼎足三分半腰里折,知它是魏耶晋耶” 的末世感。杨慎浸透着历史虚无观念的《临江仙》被后人置于篇首, “是非 成败转头空”的审美视角,与小说文本取得浑然无隙的艺术效果。 何满子先生说; “ 《三国演义》不仅是一种文学现象,而且是一种中国 千年来的社会精神现象。 ” (11)毛丹武认为《三国演义》中蕴含着深刻的 矛盾和裂痕,这源于作者复杂的价值谱系即社会政治理想、道德期待和历 史哲学之间的不和谐与分裂(12) 。世事不居的年岁,士人价值观念与社会 伦理之间的矛盾常态化,导致士人文化心态在文学表现中也被突出为异常 多变。当罗贯中以积极的用世精神介入小说价值体系,人物形象的游离与 价值舍取的某些不一致,甚至对立,就在所难免。毕竟小说形成完善的过 程,即是“自我意识在自我与他者的对话中的形成过程,是文化断裂和转 型时期主体性的确立过程。 ” (13)因此, “世代累积”的小说由罗贯中到毛 宗岗,将纵横交错的个体生命意识融入进“叛逃”母题,赋予其丰富的文

打分:

0 星

用户评论:

三国艺苑
于 2017-07-03 上传
畅读榜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5160554号

鲁公网安备 37132702371524号

GMT+8, 2025-5-15 16:51 , Processed in 0.616746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