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键登录:

《三国演义》中正统“忠义”观念视域下的“叛逃”母题
(0 次评价)5030 人阅读0 次下载
三国艺苑 www.sanguocn.com 5 持社会秩序的或许已不再是正统话语阐释下的道德观念(至少不是主流话 语) ,而是“成王败寇” 、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等价值信条。 二、 《三国演义》 “叛逃”母题下的理论支撑与情感确证 古代中国正统“忠义”观念主要源于以孔孟为代表的早期儒家,强调 “忠义于君” , 但君臣间是一种有条件的相互制约关系。 《论语· 八佾》 ; “君 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 《礼记·礼运》 “十义”规定“君仁,臣忠” 。如 果君于臣“不礼” 、 “不仁” ,则臣于君未必“忠义” 。但为适应秦汉专制统 治需要,董仲舒倡导“君子贱二而贵一”的思想,推衍到政治伦理,则变 为臣下对于君上简单绝对的服从关系。 另外, 《三国演义》 诞生于元末明初, 正是程朱泛滥之时,封建正统舆论所倡导的君臣关系亦为“臣之事君,有 死无二” 、 “忠臣不事二主”等。可让人不解的是, “叛逃”母题为什么会频 繁地发生在君臣关系中,除艺术创作的需要外,有什么理论支撑与情感确 证吗?毕竟“叛逃”有违于正统“忠义”观念,他们“必须翻越心理障碍, 确立自己的处世原则,方能坦然面对世人。 ” (6) 任何伦理道德自定型、成熟之后,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它必然会 随着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的发展而衍化,甚至互相矛 盾(7) 。 《三国演义》取材于汉末,写成于元末,历经十数个封建朝代,且 作为世代累积型作品,其成书过程更是历经口头传说、艺人创作再到文人 写定,历史沿革的复杂性导致作品所反映的道德观念具有多元性、矛盾性。 至为重要的是,由史到文,三国时代与元末明初同为天下大乱、军阀割据 的历史阶段,这不再是“竟于道德”的时代,而是“逐于智谋” 、 “争于气 力”的乱世和惨烈、无道的军事斗争过程,伴随的是人心思变,统治者宣

打分:

0 星

用户评论:

三国艺苑
于 2017-07-03 上传
畅读榜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5160554号

鲁公网安备 37132702371524号

GMT+8, 2025-5-14 03:59 , Processed in 0.636443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