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论坛年第期
裴松
戈匕仁三
国志注
》
引书辨析
伍野春
南京市金陵 图书馆
,
南京
摘要装松之《三国志注》 是魏晋之际三国史研究的总集
,
具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
,
一直备受学界关 注
。
清代嘉庆以
降
,
考证裴注引书和根据装注引书编辑索引者已达
家之多
。
由 于研究者均没有完全吸收其以往的成果
,
也没有确定 完
整的引书标准
,
因而研究的 结果有多处重复
,
而数量则由
余种至种不等
。
考证结果的巨大差距也导致了普及的混
乱
。
本文在总结以往成果的基础上
,
提出裴注引书的六条标准
,
并根据标准辫析装注引书为
种
,
另有则出处不详
。
关键词装松之 《
一三
国志注》引书 辨析
中图分类号
二
的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一
侧〕以刃
一
裴松之《三 国志注》以下简称
“
裴注
”
是魏晋
之际三 国史研究的总集
,
具有多方面 的学术价值
,
一直备受学界关注由于裴松之没有意识到其书
目可能产生的重要价值
,
在注录书名时是没有统一
形式的
。
因此
,
清代嘉庆以降
,
考证裴注引书和根
据裴注引书编辑索引者已达家之多
,
学者们的
不断探索使结果日臻完善
。
然而
,
以往的研究存在
两个缺憾一是缺乏学术史的意识
,
学者们大都是
在没有全面地了解其以往成果 的情况下进行研究
的
,
其中不乏对赵冀和沈家本的成果进行重复地考
证
,
从而导致研究者较多二是缺乏标准意识
,
学者
们没有研究并确定完整 的裴注引书标准
,
而是按照
各自的理解进行研究
,
因而研究的结果差异较大
。
研究结果的差异也导致了普及的混乱
。
世纪
年代以降
,
各种版本的中国通史
、魏晋南北
朝史
、
中
国史学史
、
中国历史文献学
、
中国历史文选等专著
、
教材
、有关论文
以及普及读物
,
在介绍裴注引书时
竟有十多种说法
,
如种种种
种种余种种多种种 计
余种
。
除去关于诊 释文字及评论方面 的
,
则 为
余种种种种 不下种等
,
相
差之大
,
实为惊人
。
本文试图在总结以往成果的基
础上
,
提出裴注引书的六条标准
,
并根据标准对裴
注引书进行辨析
,
希望能够由此推动裴注引书的深
人研究
。
一
、
家研究成果概述
钱大听在《廿二史考异》卷十五中认为
,
裴注
引书
“
凡百四十余种
。”钱
氏编排书目计种
。
赵翼在《廿二史札记》卷六中认为
,
裴注引书
“
凡仁百〕五十余种
。”赵
氏编排书目计种
。
由于
赵翼及其《廿二史札记》 具有较大的影响
,
因此其错
误引起多位学者对裴注引书进行考证
。
钱大昭在《三 国志辨疑序》中以时代
、
地理
、
人物
、官制、类
书
、文章、别集、家传、别传为类,
编排
裴注引书余种
。
赵绍祖在《读书偶记》卷七中认为
,
裴注引书
“
凡一百八十余种
。”诸经及诸子字书“
四十余种
。”
沈家本《三 国志注所引书目》
“
依《隋书
·
经籍
志》之例分为四部计经部廿二家
,
史部一百四十二
家
,
子部廿三家
,
集部廿三家
,
凡二百十家
。”沈
家本
的考证结果被引用较多
,
影响较大
。
年
,
洪业等编《三 国志 及裴注综合引
得》
,
由于体例不一
,
遗漏较多
,
不能统计出准确的
引书数
。
年
,
王钟翰在《中国文化研究汇 刊》第
五卷发表的
“
三 国志裴注考证
”,
是其师
“
陈寅恰先
收稿日期
】辫
一
一
作者简介 伍野春
一
,
男
,
江 苏扬州市人
,
南京市金陵 图书馆馆员
。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