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键登录:

《三国志》今注今译问题辨析
(0 次评价)4843 人阅读1 次下载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按:《汉语大词典》:“居然:显然。 ” 列此文为例,是。又 例如 《晋书·明帝纪》:“年数岁,尝坐置膝前,属长安 使来,因问帝曰:‘汝谓日与长安孰远?’ 对曰:‘长安 近。不闻人从日边来, · 居·然可知也。 ’ ” [例20]“凡陛下临时之所行刑,皆有罪之吏,宜 死之人也。 然众庶不知,谓为仓卒。 故愿陛下下之于吏 而暴其罪。·钧·其·死也,无使污于宫掖而为远近所疑。 ” (《魏志十三·王肃传》 ?417页)有的注译本注:“钧其 死:衡量某人确实该处死。 ” [1](p. 701)按:“钧” 同 “均” ,等 也。整句意思是:同样是处死他 , ( “下之于吏而暴其 罪” 的好处是)不要让他死在宫中而使远近之人有所 疑议。 “均其” 、 “均之” 这类句式表示 “同样是” 的意思。 《论衡·幸偶篇》;“·等·之金也,或为剑戟,或为锋銛。 · 同 · 之木也,或梁于宫,或柱于桥。 · 俱·之火也,或烁脂烛,或 燔枯草。 · 均·之土也,或基殿堂,或涂轩户。 · 皆·之水也,或 溉鼎釜,或澡腐臭。 ” [例21]“太祖征荆州,刘备奔吴。论者以为孙权 必杀备,昱料之曰:‘孙权新在位,未为海内所惮。 曹公 无敌于天下,初举荆州,威震江表,权虽有谋,不能独 当也。刘备有英名,关羽、 张飞皆万人敌也,权必资之 以御我。·难·解·势·分,备资以成,又不可得而杀也。 ’ ” (《魏志十四·程昱传》 ?428页)有的注译本注:“难解 势分:指孙权因对曹操作战而分不出足够力量对付刘 备。 ” [1](p. 731)按:“难解” 、 “势分” 是联合结构。程昱这段 话大意如下:曹操乘克荆州之威以临孙权、 刘备,这种 形势对孙、 刘两家来说是危难。 在危难形势下,孙权必 然联合刘备抵御曹操。如果·危·难·已·经·解·除, · 形·势·已·经 · 分·开,刘备势力也就养成了,孙权想杀也杀不了他。 [例22]“辂曰:‘鹊言东北有妇昨杀夫,牵引西家 人夫·离·娄,候不过日在虞渊之际,告者至矣。 ’ ”(《魏志 二十九·管辂传》 ?816页)有的注译本注:“离娄:人 名。 ” [1](p. 1473)按: 欲令他人听从而以言语纠缠不休者, 汉世俗语谓之 “离娄” [3](p. 230),“离娄” 是双声连绵词。 [例23]“诏策曰:‘惟君体资文武,明睿笃诚,受遗 托孤,匡辅联躬,继绝兴微,志存靖乱;爰整六师,无岁 不征,神武赫然,威镇八荒,将建殊功于·季·汉,参伊、 周 之巨勋。’ ”(《蜀志五·诸葛亮传》 ?927页)有的 注译本注:“季汉:汉代的衰落时期。 ” [1](p. 1669)按: 这里 的 “季汉” 指蜀汉。季为序数,“蜀汉” 与 “前汉(西汉)” 、 “中汉(东汉)” 相配为三,故称 “季” [6]。 [例24]“广汉太守夏纂请宓为师友祭酒,领五官 掾,称曰仲父纂曰:‘仲父何如?’ 宓以簿击颊,曰: “愿明府勿以仲父之言·假·于·小·草’ ”(《蜀志八·秦 宓传》 ?975页)有注译本注:“假于小草:比作小草。当 时人把一种中药的根茎叫做远志,苗叶叫做小草。远 志藏在地下,名称好听;小草外露地面,名称微贱。这 里意思是 希 望 对 方 不 要 轻 视 自 己 说 出 口 的 意 见。 ” [1](p. 1757)按:“仲父之言” 指 “仲父” 之称。不是仲父 的言论;秦宓自称 “小草”,亦犹古称 “草茅之臣” 或 “刺 草之臣” [3](p. 254)。 “仲父” 是夏纂对秦宓的尊称,“小草” 是秦宓自己的谦称,秦宓这句话的意思是希望夏纂不 要称自己为 “仲父” 。 [例25]“陛下出军,当投此时,多将骑士来就马 耳。此皆先定·所·一·二·知。 ”(《吴志十七·胡综传》 ?1417 页)有的注译本注:“所一二知:所知道的一件两件 事。 ” [1](p. 2602)按:“一二” ,犹言一一,逐一。汉扬雄 《长 杨赋》:“仆尝倦谈,不能·一·二其详,请略举其凡,而客 自览其切焉。 ”《宋书·刘穆之传》:“穆之外所闻见,莫 不大小必白,虽复闾里言谑,途陌细事,皆·一·二以闻。 ” 皆其例。 以上谈到的一些问题,是我们近来从事 《三国志》 新注新译时发现的一部分。这些问题启示我们,今后 的注译工作必须在以下三方面付出更多的劳动:一, 尽量熟悉古代典籍特别是魏晋以前的经典。像 “天威 在颜” 、 “臣子一例” 这类词句,如果不了解 《左传》 、《公 羊传》,就不可能作出正确的解释。二,充分注意前人 整理研究 《三国志》 的各项成果。例如卢弼 《三国志集 解》 、 易培基 《三国志补注》 、 张元济 《三国志校勘记》 等 等都有相当的成绩。 对这些成绩的吸收利用应是我们 工作的第一步,否则就会重复前人的劳动,甚至在一 些问题上开倒车。三,加强三国文化与中古汉语的研 究。三国时代的思想文化包含丰富的内容,汉末魏晋 时期的语言文字研究是一门方兴未艾的学问。 毫无疑 问,如果在这些研究上没有什么进展,注译的质量也 不可能有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方北辰.三国志注译[M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5. [2]苏渊雷.三国志今注今译[M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 [3]吴金华.古文献研究丛稿[M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5. —951—

打分:

0 星

用户评论:

三国艺苑
于 2017-06-26 上传
畅读榜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5160554号

鲁公网安备 37132702371524号

GMT+8, 2025-7-20 19:17 , Processed in 0.557805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