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
。
是书卷二十六有
“
三国志
”
条目
,
内
有考证《三国志》三条
,
字数虽少
,
然颇 为精
确
。
公元年清康熙十七年
清学者陈景云诞生
。
撰 有三 国志校
误》三卷
。
案陈氏字少章
,
《三国志校误》
,
又称
《三国志辫误》
。
是 书以《三国志》前后文校
正
,
并参以《后 汉书
、《
晋书》 等
,
于字句讹
异
、文
词倒置
、
正文与注混 淆
、
原 本缺伙等
皆有订正
。
另外
,
陈氏还以天文历法考证
《三国志》
。
凡魏志二十八条
,
蜀志八条
,
吴
志二十一条
,
较为精审
,
惟引不博
。
全书约
六千余字
。
《四库全 书总
目提要 》云
“《
三
国志辩误》三卷
,
不著撰人名氏
,
亦莫详时
代
。
《苏州府志》载
“
陈景云字少章
,
吴县
学生
,
长洲人
,
少从何掉游
,
博通经史
,
淹贯
辟籍
,
长于考仃
,
凡伪谬处
,
能剖析毫芒
,
所
著书凡九种
。
其四为《三国志校误》
,
似 即
此 书
。
然考义门读 书记》中
,
有何掉所校
《三国志》三卷
,
则又非景云所作
,
疑不
能明
,
阂所不知可也
。”缪诚等著《
三国志导
读》云
“《
提要》所疑
,
盖未细检何
、
陈二书
,
二书虽同为三卷
,
但内容各不相同
,
显然不
是一书
。
当从《苏州府志》中《三国志校误》
即《三国志辫误》系陈景云所著
。
此 书所
校订之字 句多精
,
亦为殿本考证所摘取
。”
是书有守山阁丛书本
、
丛书集成本
、
墨海金
壶本
。
公元年清康熙三十年
三 国志考证 张照诞生
。
案张氏字得天
,
号径南
。
他认为《三
国志》无 纪传之别
,
不存在魏
、
蜀
、
吴三志之
分
,
统称《三国志》
。
公元年清康熙三十四年
吴楚材
、吴 调
侯编撰的《古文观止刊
印初版
。
案吴楚材原名吴乘权
,
字楚材
。
吴调
侯字伯成
。
《古文观止》卷六收有《诸葛亮
后出师表》
,
此 文为装松之注引《汉晋春
秋 》
。
《古 文观止》今有各种版本及译本
。
公元年清康熙三五年
三 国志补注》作者杭世骏诞生
。
案杭氏字大宗
,
号 笙浦
。
所撰《三国
志补注》六卷
,
补装松之《三国志注》遗略
。
体例大致相同
。
卷一为帝纪
、
后妃传
。
卷
二以后 为列传补注
。
魏志四卷
,
蜀
、
吴志各
一卷
。
末附《诸史然疑》一卷
。
对衍文衍字
颇有纠正
,
所作补注亦有许多可取之处
。
杭氏所补主要是人物事迹
、
史 实
、
典制
、
名
家名文等
。
陈汉章《缀学堂初稿》云
“
杭氏
补注 陈志也
,
又间补装注
,
辑出八十余种
,
几与装注均矣
。”李慈铭《
越缓堂读 书记》谓
此书
“
所采大半自《世说注》
、《
水经 注》
、
《太平御览及汉晋诸书
。”此书成
于乾隆年
间
,
有粤稚堂丛书本
、
丛书集成本
。
与杭世骏 同时的赵一清著有三 国志
注补 六十五卷
。
案赵氏字诚夫
。
所著《三国志 注补》
按《三国志》纪传顺序
,
从史籍
、地方 志、《
艺
文类聚》等书中
,
辑出有关 三国时的遗文
、
逸事
,
逐卷加以补注
,
是清人研治三国志》
著作中卷数最多的一种
,
并且征引广博
,
考
证精审
。
此书还涉及文 字的校勘
、
地名的
注释
、人物 的
评论等等
。
此书完成后未刻
印
,
光绪时张之洞始刻于广雅书局
,
是为首
刻本
。
刻成后不久版 毁
,
印本流传不多
。
年书目文献出版社据北京图书馆珍
藏的作者手稿本影印刊行
。
出版说明 云
“
此稿本除补注的正文外
,
天头上还有不少
补充说明文字
。
另外
,
书中尚有数十 张后
来附入的纸条
,
记载着作者的新观点
、新论
据
。
因此
,
该稿本不仅在学术上
,
而且在文
物
、版本方
面都是极为珍贵的
。”是
书有广
雅书局刊本
、
年北京大学影 印广稚附
补遗
,
另有丛书集成》本
。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