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键登录:

《三国志》校诂拾零(叁)
(0 次评价)5050 人阅读0 次下载
, i . .· 毓所正皆如科律 , 报毓施行 ” . (9 一2 9 9 ) 赵幼文《校笺》 : 郝书 “正” 字作 “ 上” 杰按 : 当据郝经《续后汉书》校作 “ 上 ”。“ 所上 ”, 即所奏 。 《晋书 · 刑法志》 : “ 事下 三 公 、 廷 尉议 , 以为隆刑峻法 , 非明王急务 , 不可开许 。 统复上言曰 :‘有司狠 以臣所上不可施行” , 是 其例 。 (12)《魏志 · 夏侯尚传》注引《魏略》 : 会有司奏允前擅以厨钱谷乞诸排及其官属 , 故遂收送 廷尉 , 考问竟 , (故)减死往边 . (9 一3 0 3) 卢弼《集解》 :“ 故 ” 字衍 。 陈校本据之删 “ 故 ” 字 。 赵幼文《校笺》 : 《世说》注引无 “ 故 ” 字 , 郝书同 。 卢君未事引证 , 非 。 杰按 :“ 故 ” 字不 必删 。 《世说》注并 “ 考问竟 ” 三字亦无 , 岂止无 “ 故 ” 字 。 赵 一 说亦非 。 当以 “考 问竟故 ” 为句 。 竟 , 动词 , 是 “ 彻底追究 、 查办(案件)的意思 ”。 《史记 · 平准 书》 : “ 而公 卿寻端治之 , 竟其党与 , . 而坐死者数万人 。” 又《酷吏列传 · 张汤》 :“ 宣 尝与汤有谷 p , 及得此事 , 穷 竟其事 , 未奏也 。” 是其例 。 “ 竞故 ” 谓穷究事情的原故 。 《魏志 . 孙礼传》 : “ 若欲使必也无讼 , 当以 烈祖初封平原时图决之 。 何必推古问故 , 以益辞讼? ” 《晋书 · 刘聪载记》 :“ 殿下与太宰拘太弟所与 交通者考问之 , 穷其事原 ” 是类似的表述 。 (1 3 ) ( ( 魏志 · 华欲传》浑引 华娇 《谱叙) ) : 欲少以高行显名 . 避西京之乱 , 与 同志郑泰等六七 人 , 间步出武关 . 道遇一丈夫独行 , 愿得俱 , 皆哀欲许之 . ( 1 3 一40 2 ) 赵幼文《校笺》 : 《册府》引作 “ 愿得俱北 , 梁欲许之” 杰按 : 当据《册府元龟》校 “ 皆哀 ” 为 “ 北众 ”。 寻其致误之由 , 乃是, ’ J匕 ” 与 “ 泉 ” 的上 部误 合为 “ 皆 ”,“ 泉 ” 的下部遂讹为 “ 哀 ”。 从情理上讲 , 丈夫独行 , 并不是什么值得 “ 皆哀 ” (大家都可 怜 、 同情)的事情 。 (1 4)《魏志 · 梁习传) ) :累转乘氏 、 海西 、 下郑令 , 所在有治名 . (巧 一46 9 ) 百钠本等作 “ 所在有治 ”。 卢弼《集解》 : 监本 、 官本 “ 治 ” 下有 “ 名 ” 字 , 各本均脱之 。 杰按 : 吴金华先生指出 :“ 如果我们从古词古义及古代句式的角度加以考察 , 便可能产生另一种 想法 : 北监本在 ‘所在有治’ 后面加 ‘名’ 字或许是错误的 。” 甚是 。 今从构词法的角度略作申证如 下 : 魏晋之际表扬官员 , 往往说他 “ 有治迹 ”、“ 有治绩 ”、 “ 有治名 ”、“ 有治声 ”。 “ 治迹 ” 等都是定 中结构 。 从当时文献看 , 有时会省略定语 “ 治 ”, 形成 “ 所在有迹 ”、“ 所在有声 ”、“ 所在有绩 ” 等四 字格结构 。 那么能不能省略中心名词 , 形成 “ 所在有治 ” 四字格结构?从以上的结构分析来看 , 显 然不行 。 因为修饰语 “ 治 ” 是依附在中心名词之上 , 要求有中心名词的管束 。 这也正是晚出《三国 志》版本将 “ 所在有治 ” 增字为 “ 所在有治名 ”、 郑樵《通志》增字为 “ 所在有治绩 ”、“ 所在有治 声 ” 的原因 。 不 过我们注意到 , 六朝还有同义复词 “ 治理 ” 与 “ 治 ” 含义相当 。 如《蜀志 · 部正传》载泰 始 八年诏 : “ 尽心斡事 , 有治理之绩 , 其以正为巴西太守 。 ”“ 治理之绩 ” 就是 “ 治绩 ”。 《南齐书 . 苏侃 传》 :“ 清修有治理 , 百姓怀之 。” 《梁书 · 庆草传》 : “ 民多流散 , 草抚循甚有治理 。” 显然 “ 有治理 ” 义同 “ 有治 ”。 联合结构同义复词 省为单音词 , 不存在任何语法上 的障碍 。 《三国志》另有两例 “ 所 有治 。” 应该说 , 这三例 “ 所在有治 ” 反映了当时的语言现实 , 并没有什么脱误 。 ( 巧 )《魏志 · 郑浑传》注 引张瑶《汉纪》载郑泰事: 又 明公之将帅 , 皆中表腹心 , 周旋日久 , 自三原 、 映 口以来 , 恩信醉著 , 忠诚可远任 , 智谋可特使 , 以此当山东解(合) 〔后]之虚诞 , 实不 相若 . (16 -510) 赵幼文《校笺》 :“ 吴承仕《貌斋读书记》曰 :‘ 按 “ 解合 ” 当为 “ 解后 ”, 字正作 “ 遴 ”, 通 “ 逅 ”。 《诗 , 绸缪》 “ 见此邂逅 ” 释文引《韩诗》云 “ 邂逅不固之貌 ”。 此言 “ 解后 ” 与 “ 腹心 ” 对 文 , 正与《韩诗》义同 。’ 吴说是也 。” 中华书局校点本据吴说改为 “ 解后 ’ ,。 方一新《东汉魏晋南北朝史书词语笺释》 , 黄山书社199 7年 , 第8 2 页 。

打分:

0 星

用户评论:

三国艺苑
于 2017-06-29 上传
畅读榜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5160554号

鲁公网安备 37132702371524号

GMT+8, 2025-5-10 14:20 , Processed in 0.605737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