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
,
乃心于国
。”
《吴志
0
陆凯传》
1
‘, ?
何!定大恨凯
,
思中伤之
,
凯终不 以为意
,
乃心公家
,
义形于
色
。”
其中
“乃心”
一词跟原拟尚书姗同实异
,
在语词的意义上已相去甚远
,
只剩下语词形式上
的亲缘标记了
。
由此可见
,
《三 国志》中的
“乃心 王 室”
是利用《 尚书冲组 造的中古成语
,
名词性的
“
乃心
”及
动词性的
“
乃 心
”
都是利用《尚书翔造的中古雅言词
。
跟原典 的语词相比
,
形音义发生 了或显或隐的变化是雅言词的基本特点
。试
以《诗经》的
“
疏附
”
及中古文献的
“
胃附
”
为例
。
“
疏附
”是
名词
,
指能使疏远者亲附之臣
,
见《诗
,
大雅
,
绵 》
1
“予
日有疏附
。”
毛传1
“
率下亲上曰附
。”
郑笺
1
“
使疏者亲也
。”
中古的雅言词
“
骨附
”
是动词
,
见
《魏志
。
崔淡传 》注引鱼豢曰
1
“
以此推之
,
大魏之作
,
虽有功臣
,
亦未必非兹辈胃附之由也
。”
“
青
附
”
的含义是辅佐亲附
,
三国时代的训话名著就记录了这一语言事实
,
魏张橄广雅
。释
话坛
1
“
胃
,
辅也
。”
同时代的语例也为此提供了佐证
,
例如《史记集解冷魏王肃曰
1
“
颜回为孔子骨附
之友
,
能使门人日亲孔子
。”
《北齐书
0
孙腾高隆之司马子如传》史臣赞
1
“
阂
、散青
附
,
萧
、
曹扶
翼
。”
据此可知
,
“
胃附
”
虽然来源刊诗经》?
“
胃
”
、
“
疏
”
二字是古音通假关系!
,
但
“
青附
”
之义
已由原典的率下亲上之臣演变为辅佐亲附
。
因此
,
说
“骨
附
”
是旧词新义 固无可疑
,
说它是中古
新生的雅言词也未尝不 可
。
又女吠魏志
0
武帝纪》九锡文的
“
克黝其难
”,
脱胎刊书
·
盘庚》的
“
克勤乃 心
”
?意思是能够
退去傲上之心 !
,
其中
“
克
”、“
黝
”虽
然本来是两个单音词
,
但后来却凝固成双音节雅言词并可
写成
“
魁翔
”
或
“赳
翔
”。请看,
《册府元龟》卷十载刘裕矫称晋安帝遗诏
1
“
仍恃保佑
,
克翔祸难
。”
《宋书
0
谢灵运传》载《撰征斌》
1
“既赳黝于 肥六
,
又作镇于彭沛
。”
《梁书
,
何溉传》载梁武帝书
1
“
投袂数千
,
射黝衅祸
。”
在这里
,
复音词
“克姗”
已成了
“
赳平
”
、
“
平定
”
的同义词
,
所以它又被写
成
“
封黝
”或“
赳到
”。
四
跟俗语词相比
,
内涵丰富是雅言词的又一特点
。
雅言词拥有古代经典赋予的特定含义
,
是
宜扬
“忠”
、
“
孝
”、“
仁
”、“
义
”
、
“
礼
”
等传统道德的封建统治者所欢迎的
,
当然也是封建社会
中尊信儒家或道家的士人所乐于创造和使用的
。
自汉代以来
,
统治者提倡以
“
孝
”
治天下
,
《孝经
提读书人从小就必须研读的教材
。
在这种
文化背景下
,
《孝经级《论语》中有关孝道的内容当然成了雅言词滋生的温床之一
。
下 面以
“
将
顺
”、“
危滋
”、“
色养
”
为例
。
“
将顺
”
以
魏志
,
王朗传 》载明帝报日1
“
忠至者辞笃
,
爱重者言深
。
君既劳思虑
,
又手笔将
顺
,
三复德音
,
欣然无童
。”
它取材刊孝经
,
事君章》
1
“
子曰
1
君 子之事上也
,
进思尽忠
,
退 思补
过
,
将顺其美
,
匡救其恶
,
故上下能相亲也
。”
在《 孝经》里
,
“
将顺
”
只表示顺势助成的意思
,
是
“
助
成
”
的同义语
#
而 三国时代的雅言词
“
将顺
”
则因为原典以
“
事君
”
为主题而落涵了
“
成帝王之
美
”
的意义
,
这种涵义是原典所没有的
。
值得注意的是
,
“助成”
这个语词虽 然已见于《书
,
酒浩! ,
但在中古毕竟是社会通 用 的语词
#
而
“
将顺
”在
中古作为
“
助成
”
的同义 词
,
比
“
助成
”
多了一 层
寓意
,
即《 孝经》所训示的
“
事君
”之道。
“
危滋
”见《
魏志
0
钟会传 》注引《会母传》载其语日
1
“
居上 不 骄
,
制节谨度
,
然后乃 无危滋之
患
。”
它取材刊孝经
0
诸侯章》
1
“
在上不骄
,
高而 不危
#
制节谨度
,
满而 不滋
。
高而不危
,
所以长
守贵也
#
满 而不滋
,
所以长守富也
。
富贵不离其身
,
然 后 能保其社被而和其民人
,
盖诸侯之孝
古汉语研究
345 46叻9:? :4:489:5 4 5<6 :=> 6=4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