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www.sanguocn.com
10
智武勇纷纷显露头角。他们是三国这段历史进程中不同阶段的强者,其他人
物都直接间接地陪衬或烘托这三个人物。 《三国演义》就是从各个方面歌颂
这三个出身低微的群雄竞争中的强者。他在“ 《三国演义》的人物结构和主
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4 年 3 期)中又进一步阐发了这一观点。
15. 主题模糊说
欧阳健在《有关〈三国演义〉研究的两个问题的思考》中认为“主题”
是一个迷糊的概念。罗贯中不一定事先就设计了明晰的主题,他对于自己的
创作意图,无只言片语留存,要从全书八九十万字看出其主题是不容易的。 由
于各种原因,读者从《三国演义》中领悟到的东西是不同的,所以对于主题,
真正科学的态度不是要求明确,而是要求模糊。这是“不可知论” 、 “无中心
论”在主题研究上的反映。
五、艺术手法
1. 人物形象
关于人物形象的研究,也是改革开放以来《三国演义》研究当中被大家
广泛关注的研究得较为深入的话题。围绕《三国演义》人物是否是“类型
化典型”,还引发了一场争论。
傅继馥《类型化艺术典型的光辉范本》将西方文论从类型说到典型说
的发展理论运用于《三国演义》的人物研究,认为《三国演义》的人物属于
古代的类型化典型。
黄钧《论<三国演义>的人物塑造》中认为《三国演义》所塑造的人物
形象不是具体的人,而是一种模式化的人。
但是,石昌渝《论<三国志演义>人物形象的非类型化》则不赞成“类型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