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键登录:

对刘备、曹操道德评价的古今之变
(0 次评价)4230 人阅读0 次下载
三国艺苑 www.sanguocn.com 4 第一,篡汉。有人以曹操自己并未篡汉,是他的儿子曹丕篡汉来为曹 操辩护。但实际上曹操自己根本不可能摆脱干系。曹操最初起兵时,应该 说动机确实是为了辅助汉室,但随着他权力的增长,与汉室矛盾的尖锐, 他的想法已经逐渐发生了变化。他之所以没有取代汉献帝,主要原因就是 司马光的判断:害怕舆论,害怕背上千古骂名。曹操在接到孙权劝进的书 信后说, “是儿欲踞吾于炉火上邪” 。可见曹操对于舆论很敏感,这与他的 出身有关。曹操晚年曾言, “倘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其表达的意思 已很明确。王朝兴替,是自然之理,如果以较为正当的方式取代汉室,也 不是什么值得给予过多道德批判的事情。 第二,极端自私的人生哲学。对曹操为人的道德评价最不利的是吕伯 奢事件,这涉及曹操是否有一种极端自私的人生哲学。但吕伯奢事件的真 相难有定论,故可搁置。我们还是关注那些可以确定的事实。 第三,猜忌、狡诈。这是曹操性格的一大特点,相关事例很多,此处 不一一列举。 第四,败坏社会风俗。曹操被现代人高度评价的唯才是举,有巨大的 副作用。顾炎武评价: “孟德既有冀州,崇奖跅弛之士,观其下令再三,至 于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者。于是权诈迭进, 奸逆萌生。 ”对比一下汉代有多少忠臣,曹氏在司马氏篡魏之时又有几个忠 臣,就能清楚地看出,曹操轻视道德是一个极大的认识谬误。良好的社会 风俗对维持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极为重要,而王者崇尚什么、奖励什么、 教育什么对风俗的变迁具有导向作用,不可以等闲视之。 《资治通鉴》中司 马光的一段评论显示了他对政治与教化风俗之间关系的洞见: “教化,国家

打分:

0 星

用户评论:

三国艺苑
于 2017-06-29 上传
畅读榜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5160554号

鲁公网安备 37132702371524号

GMT+8, 2025-5-10 13:57 , Processed in 0.678122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