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键登录:

《三国演义》艺术剪裁的“黄金分割”因素及其根源
(0 次评价)4784 人阅读0 次下载
三国艺苑 www.sanguocn.com 3 滚渡河,两岸哭声不绝” 。这时,刘备大恸: “为吾一人而使百姓遭此大难, 吾何生哉! ” 欲投江而死, 左右急救止。 这一细节充分展现了先贤 “民为上, 社樱次之,君为轻”的理想化观念。所谓“抛子惜将” ,起于“赵子龙单骑 救主” 。赵云在曹军千军万马之中奋力拼杀,七进七出,救出阿斗,双手递 与刘备。谁知刘备接过,掷之于地曰: “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 ” 这一细节又是典型化的描写,表现刘备惜才如命, 胜于亲子的风度。 而“白 帝托孤”更是把刘备明主贤君的理想化形象推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刘备 临终前拉着孔明的手哭着说: “君才十倍曹巫,必能安邦定国,终成大事。 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王。 ”几千年来“帝王家天 下”成了铁打的信条,而刘备嘱咐大臣对其嗣子取而代之,这样的帝王应 当说绝无仅有,堪称千古一帝。但是,作家并没有把刘备写成一个十全十 美的人物,说他“喜怒不形于色” ,认为他是个“袅雄” ,虽然表面上是个 “性宽和,寡言语”的谦谦君子,但骨子里却是个强劲蛮横而野心勃勃的 人。所以,上述刘备言行,也许是出自其真心实意,也许是虚情假意,不 过是说说而已,用以收买人心。然而,当敌军进逼,生命攸关之时,刘备 不忍心舍百姓而逃遁,这就不能用“收买人心”来解释了。作家基本上还 是把刘备作为一个理想化的贤君的形象来刻画的, 字里行间充满景仰之情。 对刘备形象的浓笔重彩的刻画正出自于“拥刘”的思想倾向。 反观对于曹操的描写,作家虽然并不抹煞人物性格中雄才大略和敬贤 尊能这些方面,但是主要是对其奸诈、多疑、蛮横、残暴进行无情的鞭挞, 对其一系列的恶行劣迹,诸如裹挟天子,杖杀皇后,缢死贵妃,以及血洗 吕伯奢一家,借仓吏之头平息哗变等细节,都作以简洁的漫画式的勾勒。

打分:

0 星

用户评论:

三国艺苑
于 2017-06-29 上传
畅读榜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5160554号

鲁公网安备 37132702371524号

GMT+8, 2025-5-14 05:46 , Processed in 0.730545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