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www.sanguocn.com
7
正统思想,如顾学颉《试谈“三国演义”的人民性》便认为: “作者反对曹
操,并非反对他姓‘曹’ ,而是反对他用奸诈、残暴的手段夺取帝位。同样,
作者拥护刘备,不是拥护他姓‘刘’ ,而是拥护他的‘仁德’ ;否则,姓刘
的很多,刘表、刘璋为什么得不到赞许,桓帝、灵帝为什么受到攻击呢?”
(注:1954 年 8 月 8 日《光明日报·文学遗产》第 15 期。 )
围绕“人民性”问题展开论争的第一次高潮中,也出现了一些综合性
的研究论著。1956 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董每戡的学术专著《三国演
义试论》 是该阶段最值得重视的成果。 作者力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 对《三
国演义》成书过程、反映的本质、人物形象等展开比较深入的分析,提出
自己的看法。虽然现在看来同样难免当时盛行的阶级分析印记,但整体而
言,论断还是比较公允的,见解也还是比较深刻的。
1959 年,以郭沫若、翦伯赞为代表的历史学家撰文为曹操翻案,涉及
到《三国演义》 ,从而进一步引起了人们对《三国演义》的热烈讨论,并形
成“文革”前的第二次高潮。 “翻案派”的主要观点认为《三国演义》为了
宣传封建正统主义的历史观,肆意歪曲历史,贬斥曹操,因而违背了历史
真实性。一石激起千层浪,曾白融、李希凡、刘知渐、袁世硕、苏兴等文
学批评家纷纷撰文反驳。他们赞同为历史上的曹操翻案,但反对为《三国
演义》的艺术形象曹操翻案,更不同意否定《三国演义》 。论争涉及到了正
统思想、人物形象及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等重要问题。关于正统思想, “反
对派”认为金元时代的“尊汉抑曹”思想具有特定的时代内涵,它曲折地
反映了广大群众的爱国热情,不能予以抹煞(注:参见刘知渐《罗贯中为
什么要反对曹操》 (1959 年 5 月 25 日《光明日报》 )等文。 ) 。关于人物形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