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www.sanguocn.com
6
为“文革”前与“文革”中两个阶段。 “文革”前,围绕着“人民性”与“为
曹操翻案”两大热点问题分别于 1954 年、1959 年兴起了两次高潮。进入
“文革”之后, 《三国演义》研究被纳入“评法批儒”的政治轨道,渐趋沉
寂,几无成果可言。
1953 年,先是经新校订注释的《三国演义》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同年
11 月,该社又召集有关专家学者召开了《三国演义》座谈会,从而有力地
促进了《三国演义》的普及和研究。自 1954 至 1958 年短短 5 年间,就出
版了三部研究专著和一部论文集,发表了评介文章 50 余篇。这些论著几乎
都围绕着“人民性”问题展开争鸣,对《三国演义》的“人民性”内涵作
出了各自不同的界说。主要有顾学颉《试谈“三国演义”的人民性》 、刘知
渐《从桃园结义故事看〈三国演义〉的人民性》 、李景林《对〈三国演义〉
倾向性的初步探索》 、鲁地《我对〈三国演义〉人民性的几点理解》等。由
“人民性”而涉及的正统思想问题,在当时争议也颇为激烈。刘世德《谈
〈三国演义〉的正统观念问题》 、陈大远《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三国演义” 》
等认为《三国演义》的正统观念“或是反映了历史真实,或是反映了作者
头脑中存在的封建历史观点,都和‘人民性’ 、 ‘爱国主义’这些概念联系
不到一起” (注:分别载《文学研究集刊》第三册、1955 年 3 月 26 日《河
北日报》副刊。 ) 。刘知渐《试论如何正确理解〈三国演义〉的正统思想》 、
顾肇仓《关于“三国演义”中的几个问题》等则认为《三国演义》的正统
思想是“从长期的反抗异族侵略现实斗争中提取出来的” ,反映了人民大众
的愿望,具有积极的意义(注:分别载 1954 年 11 月 10 日《天津日报》副
刊、 《新建设》1956 年 3 月号。 ) 。还有一种意见根本否认《三国演义》有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