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www.sanguocn.com
3
学理论,着重从社会思想的角度对《三国演义》进行了新的探索,其最重
要的贡献是首开了运用域外理论方法研究《三国演义》之风气。 鲁迅对《三
国演义》虽无专论,但在其出版于 1924 年的《中国小说史略》中,从小说
发展史的高度对《三国演义》所作的论述,同样以见解深刻、论断精辟为
学界所重。第一个高潮后期的研究,则主要集中于有关此书版本与研究资
料一系列新发现激发的访书热和版本文献研究上,这一研究势头一直延续
到 30 年代初。先是 1924 年元《至治新刊全相三国志平话》被发现,在学
术界引起强烈反响。尔后,经马廉、郑振铎、孙楷第等学者努力寻访,嘉
靖元年本、李卓吾评本、李笠翁评本及众多万历间刻本相继发现。马廉汇
集其多方搜集的调查结果而成的《日本三国演义调查》一文(1929),孙楷第
继而“博考载籍,旁搜故实”而成的《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一书(1933),代
表了当时《三国演义》版本目录学研究的最高水平。这些异于毛本的早期
刻本的发现、介绍、著录和出版界不失时机的影印刊行,为研究《三国演
义》的成书、版本递嬗及章回小说的演变提供了开阔的视野和坚实的文献
基础。与此同时,郑振铎、马廉、赵斐云于 1930 年访书宁波时发现的《录
鬼簿续编》 ,因其中载有罗贯中小传,在学术界掀起了研究罗贯中身世、著
述的热潮,开后世作者研究之先河。郑振铎在访书的同时致力于《三国演
义》的学术研究。从 1929 到 1931 年,他先后发表了多篇研究文章,其中
长篇论文《三国志演义的演化》对三国故事的演变、 《三国演义》版本的嬗
变关系,进行了详尽的考察(注: 《小说月报》20 卷第 10 期,1929 年 10
月。 ) ,其创见也都为 40 年代李辰冬等学者所汲取。
经过 30 年代的沉寂状态(因战争等因素的影响) ,至 40 年代, 《三国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