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材料很可注意
。
据
《三国志
·
魏书
.
任城王彰传》
《裴注》引《魏略》
:
彰至
,
谓临苗侯植日
:“先
王召我者
,
欲立汝也
。
”
植日
:“不 可。
不见袁氏兄弟乎1
.
可见拒绝曹彰
,
正是拒绝曹植
。
在这种局面下
,
曹植自然也很明白
,
继承权之争已彻底 失
败
,
所以连自己也表示不应争了
。
至于曹王对曹植
,
也有一个过程
,
他在正式做太子以前
,
和曹植之间的斗争是 很激烈
的
,
而他登上魏王宝座以前
,
恐怕就并不认为曹植真能取自己的地位而代之
。
所以
《邓哀王
冲传》
《裴注》引《魏略》载
,
曹王曾自称
“
若仓舒在
,
我亦无天下
。
”
他并未把曹植放在
银里
。
曹不后来对曹植的种种限制和打击其实只是出于报复心理
,
而并非真有防范之意
。
因
为曹植的支持者其实都不过是一些年青的文人
,
他们无非是恃才傲物
,
又觉得曹操对曹植的
文学才能表示欣赏
,
所以不顾当时的形势
,
在那里胡乱钻营
。
曹植本人更是年少气盛
,
自以
为才华出众
,
想做一番事业
,
因此不免对王位继承权有过幻想
。
然而他的实力非常有限
,
除
了我们常说的杨修
、
丁仪
、
丁奥外
,
史书上记载的只有邯郸淳
、
孔桂等地位颇低的人
。
这里
面较有政治才能
,
而且略有号召力的
,
只有一个杨修
。
所以曹操在决定立曹王 之后
,
要除掉
杨修
,
认为他
“颇有才策”。
至于丁仪
、
丁真
,
他并不以为意
,
曹王继立后将丁仪
、
丁褒杀
死
,
已属淫刑以逞
,
并无实际意义
。
至于邯郸淳
、
孔桂
,
本无地位
。
所以邯郸淳得以善终
,
而孔桂被杀
,
则由其他问题
,
曹王本来也不 想杀他
。
(见《三国志
·
魏书
·
明帝纪》
《裴注》
引
《魏略》
。
)
考
《陈思 王植传》《裴注》引《典略》
,
杨修 曾任仓曹属主簿
;
丁仪曾任曹操的
椽属
;
丁膜为黄 门侍郎
。
这些人官位既小
,
又无实权
,
曹操的意见
,
亦很难为他们所左右
。
曹操心目中
,
他身后要提防的只有一个杨修
,
所以在死前百余日
,“
虑终始之变
”
将他杀掉
。
这个杨修尽管出身高门而有一定的才能
,
但因为有这样一个人而说曹植联系大贵族大官僚却
并非事实
。
《陈思 王植传》《裴注》引《典略》
曾讲到
“
自魏太子已下
,
并争与交好
”
。
可
见曹王对这个人也 曾想拉拢过
。
只是杨修作为一个文人
,
还是较倾向于曹植而已
。
尽 管 如
此
,
到曹植开司马门受曹操谴责以后
,
他也知道立曹植之事不成
,
但要抽身已经来不及了
。
从上述的种种力量对比来说
,
在这场王位继承权斗争 中
,
曹王其实处于压倒优势而曹植
处于绝对的劣势
。
如果他和他的朋友们对当时政治形势有清醒估计的话
,
本来不可能发生这
场不自量力 的较量
。
因此
,
在这场斗争中
,
与其说曹植是出于野心
,
还不如说更多地表现 了
他的幼稚和躁进
。
在我们今天来看王位继承权的斗争
,
本来是无是非可言的
‘ ,
不论曹王或曹
植谁争到了继承权
,
结果也都不过当封建的
“
大魏皇帝
”
。
至于站在封建立场上指责曹植想
“
以 庶代宗
”,
那也大可不为
。
(三)
曹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高于曹王
,
这本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
我们评价作家成就的高低
,
其根据无非是看他作品的质量和数量
,
其次是对后世文学家的影响
。
谁也无法否认的事实是
,
曹植的历来传诵的名作远多于曹王
;
而后来许多诗人受曹植 的影响也大大超过曹王
。
不管我
们个人的爱好如何
,
历史的评价应该是客观的
。
至于各人的爱好不同
,
有人更喜爱曹王
,
有
人更喜爱曹植
,
这完全允许
,
而且不应强求一致
。
在关于曹王和曹植的评价问题上
,
他们的
政治态度和文学成就也应该有所区别
。
以曹王而论
,
他在早期与曹植争 位时
,
是多少有些权
诈的
,
后来他做了皇帝
,
施政的措施也有许多可议之处
。
《晋书
·
刘颂传》载刘颂在西晋初
年上疏
,
就谈到曹魏的
“
文明二帝
,
奢淫骄纵
,
倾殆之主也
。
”
从
《三
国 志
·
魏 书》中看
来
,
到他手里
,
曹操所采取的一 些有进步意义 的措施
,
都逐步废坏了
。
如《司 马芝传》载
,
屯田制到黄初时
,
已逐步变质;
曹操
“
用人唯才
”
的政策
,
也为九品中正制所替代
。
但这些
间题也比较复杂
,
一些进步措施 的废坏
,
亦非曹玉个人所能负责
,
而有其社会的根源
。
他的
个人品德确有可议之处
,
如
《三国志
·
魏书
·
鲍勋传》载鲍勋谏游猎
,
本是有理的
,
却被贬
一一
78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