栩“口
抵押
,
用它作为臣属效忠
、
不敢反叛的具体保证
。
可见
,
“
质任
”
是
“委质”
仪式的补充手
段
,
军阀们用它来调整君臣关系
,
使封建统治得到巩固
。
汉魏之际 封建依附关系的加深
,
不仅表现为农民的农奴化
,
而且反映在大小封建 主之间
隶属关系的加强上
。
“质任”
制度就是应合这种趋势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
,
它通过拘押人质
的方法
,
促进了地主阶级内部(主要是君臣之间)隶属关系的强化
。
“质任”
制度的产生
,
还和 当时政治思 想的时代特点有关
。
东汉崇尚儒学
,
顾炎武称
:
“汉
自孝武表章六经之后
,
师儒虽盛而大义未明
,
故新莽居摄
,
颂德献符者遍于天下
。
光武
有鉴于此
,
故尊崇节义
,
敦厉名实
,
所举用者
,
莫非经明行修之人
,
而风俗为之一变
。
”
@
在儒家政治 思想 的影响下
,
统治阶级倡
“德治”,
讲教化
,
大力宣扬 纲常名教
,
主 要用精神麻
醉的手段来调整君臣
、
君民关系
。
如刘 秀所言
:
“吾理天下,
亦欲以柔道行 之
”
。
@所以
,
拘押人质这种残酷手段是很少采用的
。
东汉末年由于政治腐败
,
官贪吏污
,
横行不 法
,
仁义
道德的谎言己经掩盖不了他 们 的禽兽之行
。
黄巾起义 的爆发和后来的军阀混战
,
使阶级矛盾
和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急剧激化
,
儒学 的说教已不能维持封建统治
,
需要加强暴力手段来镇
压人民的反抗
,
铲平分裂割据势力和消除违法乱纪的现象
。
因此
,
宣扬
“刑名之学”
的法家
政治思想一度流行起来
,
成为儒学的补充
。
杜恕曾说
:
“今之学
者
,
师商韩而上法术
,
竞以
儒家为迁阔
,
不周世用
。
”
傅玄亦说
:
“魏武
好法术
,
而天下贵刑名
。
”
虽有些夸张
,
但也反映了这种思想倾向
。
三国的一些著名政治家
,
像曹操
,
史称他
“揽申、
商之法术
,
该
韩
、
白之奇策
。
”
诸葛亮治蜀也厉行法治
。
他们主张用严刑峻法来治国安民
,
认为
“拨乱
之政
,
以刑为先
。
”“质任”
这种残酷手段的普遍使 用
,
也是封建统治者推崇法治
,
提倡
用权术
、
暴力来调整君臣关系的结果
。
先秦法家的著作曾经鼓吹以扣留人质的方法来控制臣
民
,
如
《管子
·
小问篇》日
:“故国,
父母坟墓之所在
,
固也
。
田宅爵 禄
,
尊 也
。
妻子
,
质也
。
三者备
,
然后大其威
,
厉其意
,
则民必死而不我欺也
。
”
《商君书》中也有类似的提
法
。
汉末三 国 的政治家们受到先秦法家的不少影响
。
不难看出
,
在他们创立的
“质任”
制度
上
,
有着法家政治思想的深刻烙印
。
汉末三 国 的
“质
任
”制
度
,
还反映出当时社会上道德观念的影响
。
战国和秦代
,
儒家的伦
理思 想不占统治地位
。
社会风气是
“贵诈力
而贱仁义
,
先富有而后推让
。
”
人们尚功利
,
慕财势
,
家庭关系也变成 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 和金钱关系
。
父子夫妻间的感情很淡薄
,
支配
一切的是个人利益
。
像吴起杀妻求气母死不 归
。
苏秦落魄回家
,
“妻不
下维
,
嫂不为炊
,
父母不与言
。
”
贾谊说秦人
“借父握粗,
虑有德色
,
母取箕帚
,
立而淬语
。
抱哺其子
,
与
公并据,妇 姑不相说
,
则反唇而相稽
。
”
@其情态跃然纸上
。
由于社会上普遍缺乏
“孝佛”、
“亲亲”
的道德观念
,
人们在政治斗争中多求功利而不顾亲属的死活
。
如刘邦兵败 逃跑
,
“马罢,
虏在后
,
常级两儿欲弃之
。
”
项羽执太公欲烹
,
逼刘邦投降
,
刘邦却无动于衷
,
反而说
:“吾翁即若翁,
必欲烹而翁
,
则幸分我一杯羹
。
”
用 拘押人质来要挟往往没有什
么效果
,
因此这种手段得不 到广泛应用
。
西汉开始尊儒学
,
但社会风气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
。
刘向谓其
“承千岁之衰周,
继暴
秦之余弊
,
民渐渍恶俗
,
贫婪险玻
,
不 闲义理
”
。
@流行的道家宣扬
“
出世
”
、
“无累”
,
对家庭并不恋眷
。
而到东汉则大不相同
,
统治阶级尊儒学
,
倡孝道
,
如汉 明帝时
,
“期门羽
林
、
介青之士
,
悉通孝经
。
”
@汉章帝数次下诏表彰孝子
,
提出
“孝,
百行之冠
,
众善之始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