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广元
,
颖川人
,
名韬
。
以上 三人均为诸葛亮挚友
,
曾一起游学
。
司马德操
,
颖川人
,
名徽
,
号水镜
。
亮传注引《襄阳记》称
:
“刘备访世
事与司马德操
,
德操曰
:
‘儒
生俗士
,
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
。
此间自有伏龙
、
凤雏
。’备问为谁,
日
“‘诸
葛孔明
、
庞士元
,
也
”。
可见亦是一位有名的人物评论家
。
他既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
说明对亮十分了解
,
二人交往甚深
。
以上诸名士既有本土的
,
也有来自北方的
。
他们都具有很高的政治文化素养
,
知识渊博
,
社
会联系面很广
,
堪称消息灵通人士
。
他们 之间经常相互 造访
,
聚会
,
游学
,
不外乎是为了切
磋学问
、
品评人物和议论天 下大事
。
因此
,
诸葛亮在与他 们 的频繁交往中不 但可以获得大量
有关时局的信息
,
而 且还可以坦率地交流 对时局 的看法
,
这对于增广 见闻
,
了解时局无疑是
大有裨益 的
。
几十年后
,
诸葛亮在蜀中还对他的属下说
:
“昔
初交州平
,
屡 闻得失
,
后交元
直
,
勤见启诲
”,
可见他对这段往事是 十分珍视的
。
今天我们读《隆中对》
,
无不惊叹诸葛亮对 天下事是如此之熟悉
,
对中原
一
江东
、
荆益二
州政治军事形势的分析是如此之精辟
。
究其原因
,
不 外乎以下三点
:
一
、
诸葛亮出自汉代
文化教学高度发展的琅邪郡
,
家学渊 源
,
自幼受过良好的教育
;
二
、
家庭和社会 关系使他具
备了广泛吸收社会信息 的优良条件
,
三
、
善于 分析思考与集思广益
。
至于他在此基础上 制定
的乃是一条建立霸业
、
复兴汉 室的战略方针而不是 其它
,
则完全是由他忠 于汉 室的政治信念
所使然
。
当时在荆州 的其他名 士如蒯越
、
韩篙
、
傅哭等
,
由于他们本身就是军政界中人物
,
获取信息的条件甚至比诸葛亮更 为优越
,
对中原
、
江东
、
荆州形势的看法与诸葛亮也没有什
么不同
,
如都认为曹澡 处于绝对优势
,
孙权业已站稳脚跟
,
刘备弱小
,
刘表无能等
。
但因他
们与诸葛亮政治信念不 同
,
故得 出的结论也就与诸葛亮截然相 反即倒向曹操
。
以上 我们 具体地考察了信息在《隆中对》形成过程 中的作用以及诸葛亮是 通过哪些方式和
渠道获取这些信息 的
。
下面让 我们把眼光转向整个汉末魏晋时期
,
看看信息在这一 时期政
抬
、
军事生活中究 竟具有什么作用
。
首先
,
我们看到我 国自古以来就 十分重 视对信息的开 发和利用
。
我们的祖先既 不 知 道
‘信息论”为何物,
甚至也不常用
“
信息
”这
个词
,
但 他们 的生活并不与信息脱节
。
古代 的政治
家为了治理国家
,
必须 通过各种方 式去 了解民情
;
古代 的军事家为 了夺取 战争 的胜利
,
不但
要
“知
己知彼
”,
而 且要掌握山川地形
、
气候变化等等情况
;
古代的科学家靠观察自然现象的
变化来完成自己的发明和 创造
;
古代的商人(主要指大商人)
,
十 分重视对各地产销状况 的了
解
;
古代 的知识分 子在强调
“读万卷 书”
的同时
,
还讲究
“
行万里路
”,
通过游学
、
交往
、
考察
、
“不耻
下 问
”
来加深对 社会情况 的了解
。
这 一切用 现在的话来 说
,
无非就是 获取信息
。
特别值得
一提的是
,
我国古代不但建立 过 非常发达 的信息传递系统
,
如 邮传
、
烽隧
、
亭候
、
巡察
、
上计吏等
等制度
,
而 且 由于
“
四大发 明
”
中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
,
使 我国在拥有信息传递 手段方面长
期处于先进地位
,
并对各国产生过深远 的影响
,
对人类文明的传播作 出过极其重要的贡 献
。
其次
,
我们看到
,
古代优秀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还给我们 留下了重 视信息
、
善于收集和处理
信息的优 良传统和 宝贵经验
。
众所周知
,
汉末魏晋是大族名士非常活跃 的时期
。
这 不仅是因为
他们以拥有雄厚 的经济
、
军事力量作后盾
,
而 且还在于他们 具备不 同程度的政治军事才能
。
而
这些才能的获得
,
除了高度的文化素质外
,
还须具备广泛 吸收 社会信息的条件并善于利用它
们
。
特别是对当时能量最大的所谓
“
智能之士
”
来说
,
由于风云突变的政治
、
军事斗争要求他们
迅速作出决择
,
拿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来
,
因此
,
能否掌握事态发展的有关信息就显得尤为重要
了
。
最后
,
我们还看到
,
这一时期几次著名的战争
,
也给我们提供了信息在战争中起着重要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