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读
《周易》
;
任事以后
,
又读了三史(《史
记》
、
《汉书》
、
《东观汉记》 )
和诸家兵法
,
认
为收获很 大
。
孙权尝问阐泽
“
书传篇赋
”
,
哪
一篇最好
,
阐泽说贾谊著的
《过秦论》最好
,
他就取来阅读
。
孙权曾劝吕蒙读书
,
要他抓紧
读《孙子》
、
《六韬》
、
《左传》
、
《国语》和三 史
。
吕蒙听厂他的话开始学习
,
坚持不懈
,
赢得鲁
肃的赞扬
,
说他
“
学识英 博
,
非 复吴下 阿蒙
”L
。
可见他们君臣都是注意结合实际
,
努力学习书
本知识
,
来提高他们的治国本领的
。
孙权不仅 自己爱好学习
,
还给他的儿子 孙
登妙选师友
,
以诸葛格
、
张体等为中庶子
,
入
讲诗 书
。
他们宗室也受他的影响
,
如孙瑜很尊
敬
“
笃学好古
”
的马普
,
立学官
,
使将吏子弟
数 百人法学习
,
当时诸将都忙于军务
,
可是孙
瑜
“
好乐
《士
责》
、
《典》
,
虽在戎旅
,
诵声不绝
。”
L
孙休永安元年
(公元25 8
年
)
,
吴国政府下
令
;
` .
古者建国
,
教学为先
,
所以道世治性
,
为
时养器也其按古置学官
,
立《五经》博士
,
科现吏之中及将吏子弟有志好者
,
各令就
业
。
一 岁课试
,
差其品第
,
加以位赏
。
”
可见
当时吴国的国学 中是以
《五经》为教材
。
孙休
本人读书比较广博
,
曾经想博览百家之 朽
;
跟
博士祭酒书耀
,
博士盛冲
“
讲论 道艺
”
。
他想
打破以
《五经》为教材这个范围
,
扩大治学领
域
。
卜面再举一些例子来说明 吴 国使用教材的
情况
:
士 燮精于《左 氏春秋》
,
吴时任边郡太守
,
曾给《春秋》作注
,
袁徽称他治
《春秋左氏传》
,
“
尤简练精微
”
,
袁经常提出疑难
,
向他请教
,
认为他解答
“
皆有师说
,
意思甚密
”L
。
步鹭少时家贫
,
白天劳动
,
晚上读经传
,
后来担任吴国的承 相
,
还 是
“诲育
门生
,
手 不
释卷
”L
征崇治
《易》
、
《春秋左氏传》
,
兼善内术
,
隐于会稽
,
有些人跟他学习
,
所教不过数人
,
为的是使学生
“
学必有成
”
L
。
唐1 鱿修身积学
,
精研《国语》
、
《公羊》
、
《谷
梁传》
,
讲授常数十人
。
虞翻是 吴 国一 个 很有才学的士人
,
虽然在
戌马位惚之间
,
还 从事讲诵
,
尝为
《易》
、
《老
子》
、
《论语》
、
《国语》训注
,
说 自己
“
习经 于
俘鼓之间
,
讲论于戎马之上
,
蒙先师之说
,
依
经立注
”L
。
后来
,
他迁徙到南郡
,
在放逐中
,
还是讲学不倦
,
门徒经常有几百人
。
至于儿童教 材
,
主要是
《论 语》
、
《孝
经》
。
有一 次
,
孙权问卫尉严峻
,
要他背一段
小时候读的书
,
严峻背了
《孝经》上的
“仲
尼
居
”
一段
。
张 昭退休后
,
曾撰
《沦语注》
;
程
秉曾著
《沦语弼》
,
都是 昊 国崇尚
《论 语》的
佐证
。
综观三国学校的教材
,
跟当时政治的 局势
、
思想理 论的变化和用人制度的改革是密不可分
的
。
〔一)
郑
、
王学派分立
,
教材范围扩大
。
三 国的学校教育
,
不绝如缕
,
教材主要是
沿用儒 家典籍
,
不过今文经学已经 面临
“
盛极
必衰
”
的命运
。
在魏国
,
熔 冶今古文经学于一
炉的郑玄经学和王肃的纯粹古文经 学
,
各有强
大的政治背景
,
分庭抗礼
,
两不相让
。
王学凭
借日益 上升的政治势力
,
所注各经得立博士
;
郑学基础雄厚
,
在知识分子中享有较高的威信
。
吴国还保持汉代的经学研究学风
,
有的经学家
就专以象数 注
《易》
。
蜀国今
、
古文经 学并行
,
而以古文经学为主
。
三 国在使用儒 家教材方面有所突破
,
不限
于儒家的
《五经》
,
《国经》也作为教材使用
。
《春秋》三传的教学
,
汉代重视
,《
公羊传》
,
《左传》没有立于 学官
;
三 国则比较重视
《左
传》的教学
;
还重视三史和兵法的学习
。
这些
都是跟当时割据
、
争夺的形势联系着的
。
三国时期
,
不只是曹魏重视法家思想
,
蜀
国的刘备
、
诸葛亮
,
吴 国的孙权
,
也都重视学
习法家的书
、
因为
,
经 过东汉末年的大乱
,
维
系 汉代统治的儒家礼法
,
势难维持这个社会动
荡
、
纲纪废弛的局面
。
他们都想用法家的思想
来作为强心剂
,
补偏救弊
,
稳定政局
,
并扩大
自己的势力
。
L
《吴 朽
·
吕蒙传》注
。
L
见《吴书
·
宗室传》
。
L
见《吴书
·
士燮传》
。
L
见《吴书
·
步鹭传》
。
L
见《吴书
·
程秉传
。
》注
。
L
见《吴书
·
虞翻传》注
。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