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键登录:

三国时期学校教材初探
(0 次评价)3857 人阅读0 次下载
( 二 ) 玄学 的兴起与教材 在魏国 , 玄学 异军 突 起 , 冲破了儒家的藩 篱 玄学 的兴起 , 首先是统治 阶级 内部斗 争的 产物 , 如所谓 “` 正始玄风 ” (公 元2 4 (}一24 9 年 ) , 就是出现在曹氏政 权与司马巍父 子政治集团争 夺 激烈 的时候 。 其次 , 从学术思想来看 , 两汉 经 学所宣传的封建原则 , 经过汉末农民起义的 扫荡 , 已经成 为强弩之末 , 起不了什么作用了 ; 同时汉代讲经 , 烦琐庞杂的说教 , 支离破碎的 学风 , 也使人感到拘束和厌烦 。 他们需要打破 思想 上 的束缚和理论上的枷锁 , 于是在 《老》 、 《庄分 和 《周 易》 里寻找他们思想上的麻醉剂 。 他们认为老子的 无为思想 , 庄 子蔑弃礼法 的颓 废意识 , 《周易》 的神秘主 义 , 可以作 为他们 的 思 想 支柱 。 因此 , 从魏国开始到南北 朝 , 这 三 部 书 — “ ` 三玄 ” 成 为知识分子的必读书 。 但是 , 他们也知道 , 要想维持当时并不稳 定的封建政权 , 如果 完全摈弃儒家的伦理纲常 名教 , 那就 是 “ 自毁长城 ” 。 忠孝这些封建道 德规范 . 还必须重视 ; 儒家的学 说还不能完 全 放 弃 ; 儒家的典籍 , 如上面所说的 , 还必须规 定作为学校的教材 。 因此 , 魏国的教育政 策是 崇玄尚儒 , 表 面上还 维持儒家和孔 子 的地位 , 如 魏文帝以孔子为 .’命世 之 大 圣 , 亿载之师表 ”⑧。 这样 , 玄学的任 务就是以道家思想来解释儒家 经典 。 王弼在《论语释疑》一书中 , 把《论语》 中 .` 志于道 ” 的 `. 道 ” , 解释为 `. 道者 , 无之 称也 , 无 不 由也 ” 。 何晏在 《无名论》一 文中 说 : “` 自然者道也 。 ” 无即道 , 道即自然 。 这样 就把孔子之道和老子的自然之道结合起来 , 初 步论证了 “ 名教 出于自然 ” 的说法 , 说明封建 名教 是自然而然的 , 从 而 论证了封建秩序的合 理性 。 何 、 王创立的这套玄学体系 , 应用到当时 的社会政治上 , 还要求人 民群众不应有所作为 , 而让 世家大族的经济势力和政 治权力得到无限 的扩张和发展 ; 也用 ` . 无为 ”、“ 虚玄 ” 作为他 们纵欲 享乐的遮掩物 。 它既是汉代烦琐经学的 反动 , 也是对汉末农 民革命和曹魏初期法治的 反动 。 这种思想对魏国 和 两晋南北朝的教育及 其教学内容 , 产 生 r 不 小的 影响 。 吴国的 教 育政策是 崇法尊儒 , 没有玄 学 。 昊 国处士杨泉就是 玄学的极力反对者 , 他说 : ’’虚 无之谈 , 尚其华藻 , 无异春蛙秋蝉 , 肪耳 而已 。” L 蜀国 的经学传授 , 也没有玄学气味 。 (三) 人才选拔 与教 学 内容 曹操任汉相时 , 很 注意人才的选拔 。 他坚 决要求打破用人的旧标准 、 旧传统 , 从世家豪 族名士儒生手中夺取用人之权他 曾经 下过几 道求才令 , 如 《论吏士行能 令》 、 《求 贤令》 、 《救 有司取士毋废偏短令》 、 《举贤勿拘品行令》等 , 都反映 了曹操在用 人方面的反传统精 神 。 他曾 说 :“若 必廉士而后可用 , 则齐桓 其何以霸世, . , ” 他问现 在有没有 “ 盗嫂受 金而未遇 无知 ” 的人 呢?他公然宣称被说成 “不 仁 、 不孝 ” 的人 , 只要 “. 有治国用 兵之才 ” 他都能任用 。 他的用 人标准是才 重于德 , . ` 唯才是举 ”。 这样就影响 到知 识 分子不必局 限于儒家经书 , 而要扩大自 己的知识 面 , 更重要的是锻炼治事的才能 魏国刘助著 《人物志》三卷 , 吸收了汉代 乡举里选的经验 , 融合了儒 、 法 、 道 、 名各家 的思想 , 探讨了封建 统治 阶级 如何选 用人才的 问题 。 这本书提出 了教育的目的 在培养人才 : . . 学所以成才也 ”L , 提出r 人才类别 、 识别人 才的标准以及统治者在用 人方面的 要求作者 认为人才有不同类型 , “人 才不同 , 能各有异 ”, 有人 思虑深远 , 而不会办事 ; 有人办 事敏捷 , 但思虑浅薄 。 这本书适应了汉末魏初地方察举 用 人 和品鉴人才的需要 , 也反 映 了这个时期 在 用人制度方面的 趋 势 。 这样就不 能 不影响到当 时的 因材施教 的教学思 想 。 九品官人法 的实施 , 对魏国的学校和教学 , 也产生 了影响 。 九品官人法打破了今文经 学 在 教材中的垄断局 面 , 人们不再乞灵 f今文 经学 , 照样能够走进统治者的行列 。 门第既然成 为仕 进的新道路 . 士人也逐渐不再需要那种困人的 儒家思想 , 汉代以学习儒经为取 得利禄的风尚 也就逐渐淡薄了 。 但是 , 用人只问门 阀 , 不复 辨其贤愚 , 流弊所及 , “学 者虽有其名而无其人 , 虽 设其教而无其功 ” , 学校废弛 , 学 业 荒芜 , 也就成了必然的结局 。 四 《魏书 · 文帝纪》 份乡 见 《物理论沙 恤 刘助 : 《人物志 · 体别令

打分:

0 星

用户评论:

三国艺苑
于 2018-07-26 上传
畅读榜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5160554号

鲁公网安备 37132702371524号

GMT+8, 2025-5-11 05:05 , Processed in 0.906281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